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也变得讲究了。于是乎,在微博、 误区1:橄榄油最贵,营养价值也最高
真相:因为橄榄油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其生产的劳动价值高,所以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当然,不可否认,橄榄油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等。尽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榄油,因为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已的独特之处。
建议: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就是佼佼者。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2:永远告别动物油
真相: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
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营养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猪油等作为脂质还具有构成人体饱腹感和保护皮肤与维持体温,保护和固定脏器等功能。
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积,会促使人衰老。此外过氧化物增加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过氧化物还会在血管壁、肝脏、脑细胞上形成,引起动脉硬化、肝硬化、脑血栓等疾病。
建议:正确的吃法是植物油、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动植物油混吃还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所以用动物油1份、植物油2份制成混合油食用,可以取长补短。
误区3:标有不含胆固醇字样的油才是好油
真相:不含胆固醇这个标记只不过是一个广告用语而已。在植物油里原则上是不可能没有胆固醇的!在生物化学中,胆固醇及其衍生物质是构成一切机体结构的基本成分。动物对它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对植物而言也不能说完全就用不着。
在精炼植物油的过程中,胆固醇不可能从油脂中被去掉。但是,在植物油中,胆固醇的含量与猪油和黄油相比,其数值还是很低的,动物油的胆固醇含量大概是植物油的10-25倍左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植物油中根本就不含胆固醇!
建议:食用植物油中的胆固醇含量一般较低,不影响正常食用。
误区4.颜色越浅(或者深),油的质量更高
真相:有的人认为,油的颜色越深越好,还有一些人观点恰恰相反。其实,油脂的色泽,除了与油料籽粒的粒色有关外,还与加工工艺以及精炼程度有关。越是精炼的油脂,颜色就越浅。按照其精炼程度,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等,一般分为四个等级,级别越高,其精炼程度越高。精炼后,一、二级油有害成分的含量较低,杂质少,如菜籽油中的芥子甙等可被脱去,但同时也流失了很多营养成分,如大豆油中的胡萝卜素在脱色的过程中就会流失。三级油和四级油的精炼程度较低,杂质含量较高,但同时也保留了部分胡萝卜素、叶绿素、维生素E等。当然,亚麻籽油比较例外:亚麻籽油根据工艺分为浸出工艺亚麻籽油和压榨工艺亚麻籽油,浸出工艺亚麻籽油分为四个等级,而压榨工艺亚麻籽油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
建议: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烹调需要和喜好进行选择。
误区5:用油量随意
真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像一些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们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建议:由中国营养学会、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的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克—30克。
误区6:用大蒜检测或者利用凝固点检测地沟油
真相:很遗憾,由于地沟油的成分非常复杂,至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准确检测出地沟油。
而网上流传的各种检测方法,都不靠谱。比如:
「大蒜」检测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由于蒜对黄曲霉素最敏感,如果蒜变红色,就是用地沟油。
「凝固点」检测法:把家里的油放冰箱里2个小时,如果出现白色泡沫,那就是地沟油。
地沟油的确可能有黄曲霉毒素的风险,但大蒜遇黄曲霉毒素并不会变色,而且地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也不一定会超标。
食用油凝固点的高低,与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有关系,与本身的质量关系并不密切。有些地沟油在低温时,是不会凝固而产生白色泡沫的。所以,这些检测方法并不准确。
建议:不去路边摊购买食用油,在正规超市买消费者口碑良好的食用油、尽量不去卫生状况不佳、营业执照不齐全的店铺吃饭,才是避免地沟油的正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