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男,年4月出生,黄山馆镇供电所作业组长。他从事基层电力工作20多年,特别擅长高低压电能安装、调试和接线查找处理。工作之余,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总是第一时间带领队员到达现场抢修;村民家中如果线路坏了,他是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无论风里雨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年3月1日凌晨4点37分,千伏孟家变电站10千伏黄山线跳闸,刘海涛立刻带领队员冒着风雪巡视查找故障,经过近7个小时的抢修,于11点34分全线恢复供电。
隋礼明隋礼明,男,年6月出生,兰高镇后霍家村卫生室医生。他行医44年,靠高尚的医德、过硬的医术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救助了许多病人。他一直坚持自学《山东中医内科》《中草药方剂》等书籍的每一页,标注之处达数十个,通过边看病边学习,反复研究总结,日积月累经验丰富。一天晚上十点,接到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需要救助,他骑着摩托车向村里赶,半路上为了躲避一辆三轮车,连人带车掉进路边沟里,但是他忍痛爬起来继续前往为老人做了急救,第二天他拄着拐棍继续出诊,没把摔跤当回事儿,最后检查发现左脚跖骨断裂。
徐立光徐立光,男,年7月出生,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东莱所负责人。他扎根城市管理一线执法工作20年,刚柔并济,融真情于管理,融服务于执法,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诠释了一名一线执法者的责任和担当。在历次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征程中,加班加点成为他的工作常态,马路街头就是他的工作岗位。他带领东莱所每天早晨6点到岗,晚上10点回家,3年加班未调休天数折合天。他还参与了处理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拆违拆临、餐饮油烟专项治理等工作,在每一项工作中,他都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王风华王风华,女,年1月出生,芦头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自年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她牵头对贫困户可享受的各项政策逐一分项,创新建成了一个涵盖全镇可随意查询贫困户各项信息的数据库。她每年至少对全镇的贫困户遍访2次,通过挨家挨户走访“看、问、听”三把脉,核实、采集各项信息,以“一户一档”的形式建立了贫困户基本情况台账。她在工作中是一位不知疲倦浑然忘我的“拼命三娘”,由于长期加班积劳,在年5月病倒了,刚做完手术还在病床上就开始工作,出院不到一个周的她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于淑丽于淑丽,女,年2月出生,龙港街道圆璧张新村妇联主席。一直以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村内发展功不可没。她挨家挨户宣传美丽庭院,评选出典型示范户后,又上门把荣誉牌钉上。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她步行爬到四楼,挨家敲门排查业主来龙返龙信息,做好登记,劝导居家隔离。她查出乳腺结节后,一直忙于美丽庭院创建、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工作,拖到了12月底才做手术。术后第三天,她又带着绷带上岗,坚持工作。她自学舞蹈,教给妇女们,每年都举办广场舞比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于天晓于天晓,男,年9月出生,市水务局水源运行维护中心干部。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工作在一线的业务科室,常年与野外工地打交道,无论酷暑严冬,从不推诿退缩。在野外测量时,为了获得精准的数据,哪怕道路崎岖难行、草比人高,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进入勘测地点。他积极主动学习新技术,同时毫不保留传授给身边同志。他调至移民办主持工作后,有些移民找上门时,他总是不急不躁,耐心解答,让每个人都满意而归。他还担起了水务局的扶贫任务,制定扶贫方案,组织送戏下乡。
周丽周丽,女,年4月出生,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自年以来,承办了涉黑恶案件5起,在“扫黑除恶”斗争中彰显检察担当。年8月,刚做完剖腹产手术的她主动向党组请缨,日夜加班成功完成了一件恶势力案件审查起诉任务。她通过“主动下访、主动追偿、主动援助、主动回访”打造便民通道,化解社会矛盾70余起,救助被害人10次。她带领未检干警推出“一梦护航”计划,通过“互联网+”模式开展观护帮教、法治宣传等活动,为我市多名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帮助6名涉罪未成年人成功回归社会。
林凤翠林凤翠,女,年4月出生,七甲镇福临新村西林家自然村村民。她在环卫保洁的工作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用踏实的作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一家一户发放宣传资料,对不配合工作的耐心说服,特别是遇到常年在外打工或年纪比较大的人时,她主动联系并帮助清理房前屋后杂物,脏活、累活都主动抢着干。她忠诚、踏实、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每天至少对全村内外卫生进行巡查督导,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带领环卫工人逐条街进行清扫,并采取挂账销号的方式,进行自查自纠,确保全村里里外外无死角。
吕明文吕明文,男,年4月出生,下丁家镇政府科员。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扎根山区31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抗疫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村庄,深入矿山,积极摸排从疫区归来人员,常工作至深夜,从未请假休息;在护林工作中,他走遍了全镇的每个山头,对每个山头适宜种植的树木进行认真调研,合理密植,实现了林木无缝隙全覆盖;在防火工作中,他靠前驻防,做到技防人防相结合,吃住在一线,日夜守岗位;在防汛工作中,他踏遍全镇70多个水库塘坝,排查整改各类隐患,无论风雨再大,他都会赶赴一线巡查水库。
徐磊徐磊,男,年9月出生,下丁家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挂职下丁家镇科技副镇长。任职一年多以来,他搭建了下丁家镇第一家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农产品品牌,创新举办首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产品推介会,与多个超市开展合作;解决西吕家村50万斤一面红梨和大泽山梨销售难题,帮助村民实现60万多元收入;建立优力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修建蓄水池,铺设滴灌,硬化上山路等;创新性的开展党员拾忆系列活动,探访、挖掘红色故事7个,整理文字记录余字;编撰下丁家镇及20个村“乡村记忆”工作;以孝德家风为核心,建成50平方“孝德小屋”,逐步把西吕家村打造成“孝文化”特色村。
于淑琴于淑琴,女,年3月出生,徐福街道乡城东村村民。她伺候中风残疾的丈夫20多年,用行动兑现了此生不离不弃、相依相伴的承诺。年,丈夫中风瘫痪在床,且精神状态不佳,于淑琴耐心悉心开导,每天给丈夫理疗按摩,让丈夫看到生活的希望。年,丈夫二次中风加脑梗,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于淑琴也没有一句怨言,只是默默地收拾。年丈夫因骨质疏松导致大腿骨折,完全瘫痪,大小便次数剧增,而且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连于淑琴都经常认不出来,在现实的重压下,她没有倒下,每天给丈夫洗刷尿布及衣物,抱着丈夫一步步挪到轮椅上,每日三餐,一口一口的喂饭。
姜玉钊姜玉钊,女,年10月出生,徐福街道草泊村妇联主席。她是至孝的儿媳,33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婆婆,帮婆婆翻身、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按摩、喂饭等,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婆婆96岁高龄寿终正寝。她是坚强的母亲,精心呵护身患肝癌的儿子,每天早上4点起床,琢磨饭菜的搭配,接着为儿子熬制中药,陪伴儿子治疗。儿子肝癌复发,她带儿子北京求医,多少艰难从不对人言。儿子不幸去世后,她勇敢振作,细心抚养9岁的孙子。儿媳在店里忙活,她每天都给儿媳送饭。如今更为儿媳找了婆家,将儿媳当成女儿陪送。
曲凤兰曲凤兰,女,年10月出生,七甲镇福鑫新村敖子埠自然村村民。15年前,丈夫因患肺癌不幸去世,她一个人除了照顾俩个孩子上学读书,还坚持对老人嘘寒问暖,挑起了家庭的“大梁”。吃饭、喝水、洗脸、洗脚、换洗衣服等,她事事上心,尽心尽力的照顾老人的起居,没有想过把婆婆送走或者自己改嫁。从没有和婆婆红过脸吵过架,与婆婆情同母女,周围的邻居都夸曲凤兰是一个好儿媳,她却说:“婆婆也是妈,我照顾老人是应该的。”她用爱撑起了一个家,温暖了一个村。
陈红花陈红花,女,年9月出生,七甲镇福茵新村陈家自然村村民。多年前陈红花母亲去世,撇下了患大脑炎后遗症的哥哥陈新建,兄妹二人相依为命。她一心一意照顾哥哥,被邻里传为美谈。哥哥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她每天悉心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安全,不厌其烦的喂哥哥吃饭,为哥哥换洗衣服、床单、剪指甲、剃胡须等。她人累瘦了,腰也疼,眼泪流了无数次,但她仍然坚持着心中的那份承诺。陈红花说,“母亲临终前,特别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哥哥。只要哥哥在一天,我就会照顾他一天。”
陈守财陈守财,男,年7月出生,七甲镇福茵新村陈家自然村村民。妻子于年因车祸失去自理能力,他一直耐心照顾,把饭菜嚼碎一口一口地喂,从不厌弃,并在高额医疗费用压力下,积极带着妻子求医。回家康复期间,他也没有彻底放弃治疗,在家里用着呼吸机,一个月换一次胃管和尿管。每天坚持为妻子翻身,勤换勤洗衣裤。8年来,陈守财一心一意、无怨无悔地照顾妻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情。
刘继俊刘继俊,女,年1月出生,北马镇楼子庄村村民。与丈夫一起在村内经营小商店,丈夫因手受重伤没法干重活,她一人忙里忙外的搬货、整理货架。婆婆患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日夜精心照顾,毫无怨言,为老人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洗衣、洗澡,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她还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女儿,每天辅导功课,与她们谈心交流,悉心教育培养。
张秀梅张秀梅,女,年2月出生,东江街道南智村妇女主任。公婆先后患病,为了不让两位老人知道,她和医生商量,将二人分别安排在不同楼层,她和妯娌跑上跑下地侍候,一忙就是40天。后来,婆婆瘫痪在床,一天三顿饭变着花样做,一侍候就是12年。婆婆去世后公公又瘫痪,她又担起了照顾公公的责任,铺炕、生炉子、端屎端尿,把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工作中,她认真负责,每年重要节日都组织妇女活动,唱歌、跳广场舞等。不论谁家遇到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忙前忙后,出力献策。有的老人腿脚不便,她就上门帮老人晒被子、打扫屋子。
赵晓鑫赵晓鑫,女,年4月出生,南山集团工人。年,公公因车祸导致脑出血,经过开颅手术保住了性命。她开始了单位、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定时喂饭、喂药、洗衣擦身,为了防止公公肌肉萎缩、痉挛,她经常为公公活动关节,按摩上臂和腿。在家照顾时,她每天早上都会把公公要吃的药品分类、取出,帮他调试好胰岛素计量,监督他吃下药物、正确使用胰岛素后才安心上班。平时带着公公多锻炼,让公公保持乐观的心态。有时候公公闹脾气不肯吃药,她都是耐心的劝导。
高翠英高翠英,女,年9月出生,石良镇水夼村村民。76岁的她任劳任怨悉心照料将近百岁的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等,精心侍侯,从不厌烦,每天把婆婆收拾地干净利索,变着花样做营养可口的饭菜,让婆婆吃的舒心。她知道老人的大便规律,如果稍有便秘迹象,她会及时泡上清热甘甜的茶水,一杯一杯端给老人喝,给老人准备各式水果,直到症状缓解。老人身体如有不适,她及时寻医问药。婆婆耳朵不大好使,她会扯着嗓门跟婆婆拉家常,逗老人家开心,陪她解闷,让她不孤单。
包修刚包修刚,男,年2月出生,新嘉街道王格庄新村村民。4年前母亲因病去世,剩下年迈多病的老父亲和因车祸致残的哥哥,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但夫妻二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赡养父亲、照顾哥哥的担子扛了下来。农忙时,夫妻二人起早贪黑干农活;农闲时,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既让二人的小家庭过得井井有条,又让父亲和哥哥过得安稳踏实。数年如一日,自己的日子虽过得十分清苦,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和和睦睦。
高延成高延成,男,年12月出生,黄山馆镇黄山馆新村村民。他十几年不离不弃照顾患病的妻子。他现年66岁,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小时候与患病的哥哥共同生活,小小年纪就很会照顾时常犯病的哥哥。年妻子突发脑溢血,为了给妻子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钱,出院后妻子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每天给妻子喂饭、喂水、喂药、换尿不湿、洗衣、洗脸、换衣、擦身体、按摩翻身,他起早贪黑还要上葡萄地里干活。十几年来,高延成对妻子不离不弃、精心照顾,成为村里的佳话,得到全体村民的称赞。
曲有家曲有家,男,年3月出生,东莱街道步云小区居民。曲有家共有兄妹6人,作为家中的大哥,在分家时没有要任何东西,并且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父亲因意外过世,享年99岁,母亲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已是百岁老人,并且身体硬朗。他每天都精心准备母亲爱吃的饭菜,给母亲读书和讲故事,带母亲到公园转转,竭尽全力侍奉母亲安度晚年,他们一家已是五世同堂,上有百岁老人,下有牙牙学语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他用孝和爱构筑起了一个温暖和谐、互敬互爱的大家庭,让“孝贤家风”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宿孝田宿孝田,男,年5月出生,市人社局办公室科员。30余年来他坚持守护患病的岳母、照顾年迈的岳父,从不计较、从不抱怨,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岳父母的责任。他一人兼顾两家,一边是精神虚弱、睡眠不好的妻子,他主动承担起大小家务,用行动呵护着身体欠佳的妻子;一边是耄耋之年、行动不便的岳父,他嘘寒问暖、照顾老人,用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初心。在孝敬这事上,宿孝田一直认为,如果因为子女多,就互相之间计较攀扯,受伤的只能是老人。三十余年来,他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臧玉鑫臧玉鑫,男,年1月出生,北马镇臧家村村民。父亲年去世后母亲忙于工作,他经常独自在家。他自幼就乐于助人。上小学时起,他利用放学时间与假期时间帮助村内80岁瘫痪的独居老太太,为她端屎端尿,做好饭送到老太太家里;他在路边看见老人摔倒,都会帮忙扶起来;看见有人不认识路,都会主动帮忙引路;深夜回家路上遇到老太太求助,将老太太送到安全地带后方才离开。现在,臧家村及附近村谁家有需要帮忙的事情,他随叫随到帮忙解决。
于存正于存正,男,年7月出生,中国邮政集团一名基层快递员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于年加入龙口市公益应急救援队,成为一名公益救援队队员,参加山火救援、道路救援、抗击疫情、台风、搜寻走失老人等救援活动。搜寻找到走失人员10人次;山火救援、道路救援百余起;疫情期间参与志愿防疫工作多小时;抗击台风清理吹倒树木十余棵,拖拽呛水车辆二十余辆;年8月,山区有被困群众脚踝受伤无法下山,该同志不畏山陡、路险与其他志愿者一同利用担架将受伤群众从山上抬下,并将受困群众及时送医。
苑朵苑朵,女,年8月出生,烟台高级师范学校学生。自年加入今日龙口慈善义工队,服务时长近个小时。她积极参加敬老院送温暖、清理垃圾、助盲、助困、助残、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近10年来,在父母及社会各界的影响下一直坚持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共参与救助各类人员16人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余元,年疫情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总时长达90小时,并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多个医用外科口罩等防疫物资捐给一线防疫人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