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注射填充突发失明脑血栓并发症的文献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1面部注射填充的失败病例统计分析

注射填充技术始于年。年,有学者首次报道面部注射脂肪引起突发性单眼失明。然而,近20余年内陆续有文献报道面部注射自体脂肪等注射剂引起脑动脉、眼动脉、颈动脉、肺动脉栓塞,突发失明、偏瘫、中风、呼吸窘迫、昏迷、脑梗死、死亡等严重后果。

年,Beleznay等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了98例填充致视力变化的病例报道。其中韩国52例、中国13例,美国8例,巴西、西班牙、瑞典、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泰国等1,2例。其中注射眉间38.8%、鼻部25.5%、鼻唇沟13.3%、前额12.2%、面部其他部位10.2%;从填充剂类型来看,自体脂肪占47.9%、透明质酸占23.5%;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占23.5%。年,Carruthers等对美容填充剂造成失明的文献进行了复习,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报道表明,美容填充注射导致的失明是不可逆的;自体脂肪是最常引起失明的填充物;有报道表明,透明质酸和羟基磷灰石钙引起的失明已有部分恢复的病例。这些报道的注射部位包括眉间、鼻部、前额、鼻唇沟、面颊、颧颞部等。栓塞血管多为眼动脉末支或视网膜中央动脉。年,李小静和易成刚对面部填充术后引起患者视力受损的并发症文献进行了复习,纳入文献包括意大利学者总结的年以前29篇文献中的32例面部填充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综述,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年9月至年12月接收的13例面部填充术后导致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韩国视网膜协会调查的年12月至年5月出现的面部填充术后44例失明患者。年,医院曾统计,自-年,共有12例求美者因注射填充材料致眼部血管栓塞,其中自体脂肪7例、透明质酸4例、胶原蛋白1例。年,万锦麟和鲁峰通过在Pubmed和万方数据库中查阅年以来的自体脂肪移植导致并发症的文献,筛选出严重的并发症17例。

总结上述报道,具有如下特点:⑴从填充剂类型看,自体脂肪注射引起失明的病例最多,其次是透明质酸,最少的是胶原蛋白;⑵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为主要栓塞血管;⑶自体脂肪注射引起的失明复明率最低,透明质酸注射引起的失明复明率较高;⑷注射部位眉间最多;⑸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均发生在术中和术后即刻;⑹随着注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面部注射填充术的增加,因血管栓塞导致失明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对于自体脂肪面部注射突发的颅内外血管栓塞(包括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脑血管)引起的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笔者无法统计其确切的发生率。因此,总体上如何评价此技术,临床价值如何认知,笔者认为在自体脂肪注射技术未获安全性评价之前,应慎重应用此技术。在严密观摩下可认真开展基质血管细胞群移植技术(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纳米脂肪、自体脂肪移植肌肉(深层)注射技术(fatautograftmuscleinjection,FAMI)等。

2面部危险三角区的再认识——“雷区”

年,HLulow报道了上面部感染引起的海绵窦栓塞。年的一项研究显示,61%的海绵窦栓塞是由上面部炎症病灶引起,即为面部危险三角区。依据文献报道,面部“危险三角区”是指鼻根(眉间)点到两侧口角间形成的小危险三角形区(图1)。

此外,还有文献报道面部存在“大危险三角”,又称倒大危险三角区。是指由额点向两外眦点连线向上形成的倒大危险三角区(图2)。为什么此区域称为危险区呢?这是由该区的解剖结构特征决定的:⑴该区包括面前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眶上静脉、鼻部静脉,无完整的静脉瓣;⑵该区的静脉回流不能受限,其静脉内血道近(上)远(下)受其血管压力影响,而上下自由流动,静脉血可直接逆流回到颅底、海绵窦等。⑶区内有感染灶或灶内有栓子,可流入颅底海绵窦,引起海绵窦发炎甚至形成脓肿块,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自医学美容注射技术应用以来,该三角区已成为常规的注射部位,如眉间、鼻部、额部、面部、鼻唇沟、上下唇、颧颊部和颞区等,如果忽略对该区解剖结构的认知,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此,应对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解剖特征、血管分布、血流动力学等加以进一步研究和认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qz/1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