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2日下午,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主任余振球教授到医院进行教学查房。本次教学查房由医院院长余昌胤教授组织安排,过程严谨有序,氛围活跃热烈。
一、教学查房,步步分析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3岁,因“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3+年,再发加重伴全身水肿1月入院”。住院医生汇报病历如下: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伴头晕,呈持续性,与体位改变及转颈位无明显关系,无视物旋转,无肢体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遂医院,诊断为“脑梗死”。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反复头晕、头痛,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仍未恢复,多次行针灸治疗及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1月前肢体无力加重,吞咽困难加重,伴全身多处水肿,伴心慌、胸闷、劳累、气促,夜间偶有憋醒。医院,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全心衰”。予相关治疗后水肿减轻,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故就诊我院。病来精神、饮食及睡眠欠佳,大便如常,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10+年前诊断“高血压”,最高血压达/?mmHg,现以“盐酸贝那普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降压,未规律监测血压,血压控制不详。1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全心衰,心功能III级原因:高血压性心脏病”,现以“螺内酯、呋喃苯胺酸片”减轻心脏负荷。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血压/85mmHg,呼吸20次/分。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不大,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率7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应答合理,吐词不清。脑膜刺激征(-)。粗测听力、视力正常。双眼球活动自如,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光敏。口角向右歪斜,双软腭上抬不受限,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减弱,伸舌稍右偏。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右侧肢体痛觉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97g/L,红细胞比积0.34L/L,平均红细胞体积78.4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血小板总数×/L。
生化:血钾3.7mmol/L。血肌酐64umol/L,eGFRml/min。转氨酶、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正常范围内,白蛋白33.3g/L。总胆固醇4.01mmol/L,甘油三酯1.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7mmol/L。空腹血糖4.58mmol/L。心肌酶正常范围内。同型半胱氨酸15.26umol/L。
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pg/ml。超敏肌钙蛋白T21.45ng/L(参考值14ng/L)。
心电图:窦性心律HR76次/分,ST-T异常。如下图:
心脏超声:(年6月5日,医院出院记录描述,未见报告单)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室间隔增厚,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主动脉瓣局限性反流,左室壁未见明显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年7月11日医院)(LAs34mm,LVd48mm,RAs30mm,RVd22mm,LVPwd10mm,IVSd11mm,EF64%,FS34%)升主动脉增宽;二尖瓣后叶钙化并轻度反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驰张功能减低。
心内科会诊建议:监测BNP、尿量、电解质,口服自备药物,如仍胸闷,予以NS45ml+硝酸甘油8mg+多巴胺40mg+速尿20mg5ml/h泵入qd*2天。
诊断:
1.脑梗死后遗症
2.慢性心力衰竭全心衰心功能III级原因:高血压性心脏病
3.原发性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处理:
1.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2.降压:贝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琥珀酸美托洛尔23.75mg每日一次
3.利尿:呋塞米,螺内酯。
2、病例分析
(1)高血压原因
余教授追问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诊断“脑血栓”,当时测血压为-+/?mmHg。此为患者人生第一次测量血压,之前无反复感冒、发热,平素无头痛、头昏,无胸痛、胸闷,无腿软、乏力,当时夜尿0次。
患者因“脑梗死”就诊,从而发现血压高,且血压明显升高,推测实际高血压病史可能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从临床表现来看,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
(2)靶器官损害
1)心脏:患者3+年前出现平路快走、上坡时胸闷、气促,追问患者4年前的活动耐力,描述不清。1+月前出现症状加重,并有夜间憋醒。高血压患者出现胸闷、气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高血压导致:血压升高,可导致胸闷、气促;血压控制,症状可消失。患者入院测血压/85mmHg,但胸闷、气促症状未好转。
②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损害出现射血和(或)泵血功能障碍,出现缺血和(或)淤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时一方面心排血量减低,可有脑缺血如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的症状,肾脏缺血有少尿、肾功能损害的表现,肌肉缺血有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的症状;一方面肺淤血,可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的症状。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患者无肾功能损害、肺淤血等相关表现,临床表现上不支持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可有呼吸困难和胃肠道淤血的症状,有水肿、颈静脉充盈、肝大等体征,因肺血流量减少,肺部可无啰音。患者的临床表现似乎符合,但未发现引起右心衰竭的基础疾病。
患者心脏超声示各房室腔不大,左室射血分数不低,从这点看也不支持慢性心力衰竭。如血压显著升高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可无明显改变。但心脏后负荷异常增高,也多以肺水肿和心排血量减低为主要表现。
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治疗,脑血管已严重病变,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也在情理之中。患者胸闷、气促,需考虑心绞痛的可能,可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
2)脑:患者10年前有“脑血栓”病史,3+年前诊断“脑梗死”,近期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加重,神经内科已专科考虑再发脑梗死。
3)肾脏:eGFR在正常范围内(尿常规尚未送检)。患者心、脑损害严重,但肾脏无明显损伤表现。余教授指出,需要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患者eGFR正常,不排除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的“假性正常”。需进一步完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检查。
(3)水肿原因
患者现予以利尿治疗后水肿有所消退,询问患者家属,患者从1年半以前开始出现水肿,严重时全身皮肤呈紧绷发亮状态。患者水肿如此严重,原因是什么?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表现,前已分析依据不足。患者舒张功能下降,舒张性心力衰竭可导致水肿。但心室舒张末压力异常升高,引起严重水肿,多合并有心排血量明显减低、严重的组织器官缺血症状。故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不是该患者水肿的主要原因。
2)肾源性水肿和内分泌疾病所致水肿:二者共同点是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多以眼睑、颜面部水肿为主,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肾源性水肿多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内分泌性疾病所致水肿,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余教授讲到,他见过很多原发性醛固酮患者,却没有一个水肿有这么严重的。建议查甲状腺功能。
3)营养不良性水肿:化验结果提示白蛋白稍低,虽患者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可能存在血液浓缩现象,实际血液蛋白水平可能会更低一些,但不至于引起如此严重的水肿。且患者无消瘦、体重下降等其他营养不良的表现。
患者现水肿的原因尚不明确,建议请消化内科会诊协助明确原因。目前利尿效果可,继续使用,一边治疗一边明确原因。
二、学术交流,思维活跃
教学查房结束后,大家就高血压诊疗的相关问题,准备进行讨论与交流。正赶上一位门诊患者咨询余教授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这是一位中年男性,既往体检发现血压高,无明显症状,服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
病程中曾出现血钾低,在3mmol/L以下,未进一步查找原因,一直服用利尿剂、ARB控制血压。患者监测血压舒张压较高,但没有使用降舒张压效果较好的β受体阻滞剂。余教授系统询问患者病史后建议接受高血压常规13项检查,改利尿剂为β受体阻滞剂,检查结果回示再进一步调整降压方案。
讨论一开始就有人提到,美国已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低到/80mmHg,我们国家是否会跟随这个步伐调整标准?
余教授对此予以了否定。美国对高血压的观念仍停留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上。如跟随他们的脚步,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低,我国将会有6亿高血压患者,诊断和治疗的花费不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不必要的检查也会伤害患者的身体。
余教授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国采取的是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看待高血压。比如,有些人基础血压是90/60mmHg,如果血压上升到/80mmHg,虽然没有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甚至还在理想血压水平,但相较于自身血压已明显上升,便需要进行干预,在疾病萌芽阶段将风险扼杀。
这种血压变化者在生活方式改善后,血压自然会下降。但个别人血压仍然升高,那么不要等到血压升到/80mmHg,此时便要按“发展中高血压”进行诊治。这不需浪费过多医疗资源,又能解决大问题。
有人问,有些患者到了夏天血压下降,不服降压药物血压也能正常,是否还需要服用降压药物?
余教授回答,降压药物具有双重作用,一是降压,一是保护靶器官。如果这是一位单纯高血压患者,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风险不高,则可暂停降压药物,但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但如果这位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很高,已有靶器官损害甚至心血管疾病,那么即使血压正常,也需要服用降压药物。
有人问,有学者提出高血压可能是由某种脑部疾病引起,这种观点是否科学?
余教授指出,高血压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导致,同时作为原因又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绝不只是某一系统甚至器官的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绝不仅仅是某一器官发生病理性改变,而是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只是首先以某一器官损害更为突出。如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