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如何养生

河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1015/7538645.html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也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气!

在这个时节,当你经历了最极致的严寒后,新春也将如约而至。寒极必暖,否极泰来,愿你我都能守得住岁月,等得到花开!

大寒,意为天气寒冷至冰点。常言道,“大寒小寒,冻成一团”。这段时间,世间万物一片肃杀,天寒地冻惹人发抖。

“过了大寒,又一年”,冰天雪地之际,农历新年就快来了,新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又将开始了。这个节气,总有点辞旧迎新的意味。心有些发愁,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但日子又开始忙碌闹腾,家家户户要开始准备过年了。

大寒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寒,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1初候,鸡乳育也

大寒以后阳气上升明显,母鸡就可以开始孵小鸡了。

2二候,征鸟厉疾

大寒时节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寻捕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3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地面气温降至最低点,河内冰层也达到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大寒节气习俗1除旧饰新,准备年货

大寒后离春节越来越近,人们开始忙着扫尘洁物、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祭祀祖先及众佛菩萨,祈求来年顺利平安、福气连连。

2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则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

3吃消寒糕

“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人们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4蒸煮糯米饭

大寒寒气最盛,而吃糯米饭可御寒、暖胃、补血,所以蒸煮糯米饭就少不了啦。

5买芝麻秸

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大寒节气养生,应注意哪些方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是《黄帝内经》关于冬季三个月调神养生的总则。

寒为冬季的主气。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此时寒潮南下频繁,呼呼刮来的北风不仅让人手脚冰凉,还容易引起感冒发烧、关节疼痛、胃凉体寒等症状。除了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外,大寒时节在养生方面还应注意哪些方面?

1食宜温:养肾为主

大寒为阴邪最盛之时,天气干燥,饮食以温补滋阴为主要原则。

传统五行学说认为,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可适当多吃。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等,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大寒节气还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

另外,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阳气开始萌生,因此在饮食上也应顺应季节的变化,进补量应适宜减少。

2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大寒时节,万物潜藏,我们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基本就做好了一半了。所以,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注意保暖,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外出时适当增添衣物,保暖防寒,尤其注意头颈、腰、膝、踝部位的保暖。室内温度保持适宜。室温太低易伤人体阳气,室温过高则易致疲劳,还易引发外感和其他疾病。另外,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

患有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当减少外出。

3慎忧怒:调畅情志

中医认为,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与冬令之气相应。大寒之时,应调肾固本,以保精养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不良的干扰刺激,处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

大寒时节寒风凛冽,阴雪纷纷,易扰乱人体阳气,使人萎靡不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天日照减少,易引发抑郁症,使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少言懒动。此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可以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尽量到外面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并注意动静结合。动可健身,静可养神,体健神旺,可一扫暮气,振奋精神。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此节气中要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

4动宜慢:微汗即可

民间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大寒节气应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同时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运动时务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使阳气外泄。

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学说”,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冬季易出现骨关节疾病,运动同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保护。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此时气温很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另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

5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6心宜平:节制喜怒晒太阳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常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因此,要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在精神方面,还要掌握“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的要诀。就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大寒节气,如何养生1做好头部、颈部和脚的保暖

“头为诸阳之汇,而寒从脚下起”这两个部位保暖好了,身体才能真正暖和,少生疾病。当气温低于4度时,身体60%左右的热量会从头部流失,温度越低流失的就越多。

出门戴上围巾和帽子能够有效减少身体热量的流失,起到保暖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

除此之外,也要避免湿发出门,湿发睡觉的情况。脚部要穿厚度合适的棉鞋,睡前泡脚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2多晒太阳颐养情志

冬天萧瑟,人容易抑郁,晒太阳能够帮助缓解抑郁的情绪。肾在志为恐,冬天应尽量避免进行一些高刺激性的活动,静心安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f/1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