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树梅,女41岁,是精武镇潘楼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结婚二十年来,家庭和睦,孝敬公婆。她把赡养老人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竭尽全力用真情去帮助老人,用仁爱去伺候老人,用爱心去善待老人,二十年来,她用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换来了人间至纯致爱、至善至孝。
她的婆婆因脑血栓和心脏病先后多次住院治疗,记得年第一次脑血栓发病正好是在亲戚家里参加婚礼,身为儿媳妇的她就感觉婆婆说话时吐字不清楚,她和爱人第医院,当时查出来是脑部毛细血管堵塞,由于治疗及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第二次脑血栓发病的时候正好是在家里,当时吃过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有说有笑,突然婆婆就不能说话了,全身僵硬,她怕婆婆摔倒及时的抱住了她,医院的路上婆婆一直口吐白沫,她用手接着,用自己的衣服为婆婆擦拭,生怕呛到婆婆。在年的时候婆婆做了心脏起搏器手术,从那以后老人身边就更离不开人了。为了便于照顾两位老人,她主动提出带着孩子和老人一起住。在年婆婆脑部主干堵塞住院,病情非常严重。当时她刚生完二胎不到4个月,孩子尚在襁褓中,她爱人工作也很忙,可是婆婆那边也需要人照顾呀!她毅然决然的将年幼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不顾孩子哭闹,嘱咐好喂奶时间及注意事项,医院伺候婆婆。当时婆婆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不认识人,更不能说话,右侧身体完全丧失功能,只有一只左手可以动。婆婆有时候会便秘,就需要有人用手辅助她才能排便,有时候拉稀,往往是刚清理干净,又弄得哪都是。但是她不嫌脏、不怕累,就怕委屈了婆婆。加上病情严重,身体非常僵硬,她怕婆婆产生褥疮,就经常为她翻身、擦洗、按摩,每次都累的满头大汗。婆婆下胃管需要打入流食,她就一日三餐精心搭配好饭菜,打成稀糊状,小心翼翼的从胃管给婆婆喂下,还有每天三顿的药也要磨碎通过胃管喂下,还要按时间段喂水,就这样她成为了照顾婆婆的“主力军”。病房里的人看到了她这么辛苦又这么孝顺就都夸:“你这闺女多好呀!也就是闺女才能这么细心的照顾妈妈……”当得知这是儿媳妇伺候婆婆的时候,大家都给她竖起大拇指夸她做的真是太好啦!她却诚恳地说:“父母双亲的恩德似海深,含辛茹苦的把儿女抚养成人历尽艰辛,他们现在年老患病了,做子女的理当好好照顾和孝顺他们。”在出院之前田树梅和她爱人提前就为婆婆准备好了专用的床、防褥疮的垫子、氧气瓶、轮椅、料理机等。回到家中,看着婆婆身上插入的尿管和胃管,田树梅忍不住掉下了心疼的眼泪。这次大病婆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婆婆迷糊的时候根本不认识人,还经常大喊大叫……就这样尽管白天很累晚上也休息不好,但是她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婆婆。为了照顾好婆婆还有几个月大的孩子,田树梅甚少回娘家,家里的大事小事她都任劳任怨地默默奉献着,在她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她的婆婆没有感过一次冒,没有生过一块褥疮。
不幸的是婆婆年因呼吸衰竭去世了。她当时哭的撕心裂肺,亲自为婆婆穿好寿衣,整理遗容,在悲伤之余,她下定决心一定好把自己的公公伺候好。年公公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她每天为公公做饭、洗衣服、喂药,怕老人寂寞她让孩子们每天给爷爷讲讲有趣的事情,疏导老人的情绪,她总说有一个好的心情才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尽管,日夜的劳累使她瘦了许多,但她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公公早日康复,让老人能够享受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这样,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公公恢复的非常快,现在自己可以每天骑自行车出去转转了。而她的公公更是逢人就夸他有一个好儿媳!
文明新时代,弘扬好家风。田树梅一名普通的妇女,用她朴实的行动,身体力行的用琐碎的日常生活点滴书写着“孝”和“爱”,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的家庭在年被评为西青区最美家庭,年5月田树梅家庭在天津市妇联发起的“圆梦微心愿”活动中荣获“扶贫助困好家庭”称号。
如感觉不错,请点赞和转发支持,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