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浩瀚·遇见更好的自己
★
★★★
★
怎样高效地阅读一本书?
①基础阅读: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②检视阅读:抓住本书的重点,学会粗读和略读
③分析阅读:理解这本书,诠释这边书,学会搭建结构笔记
④主题阅读:提出除了本书以外的相同主题或其他主题
把握重点内容,搭建结构笔记
考研鸭已经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点罗列出来了,同学们可以根据本期的知识点梳理自行绘制结构笔记,并进行粗略记忆。
文章中加粗画线的部分为重点内容,需进行背诵默写。
考研鸭将会为线下上课的同学单独发一份干净的讲义,可直接打印背诵。(注:和本期版本略有不同,增加了一部分扩展内容,为论述题打基础。)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页-27页)
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史》
将会带领大家进入新的世界
本节课重点把握
以下几点
原始社会石器工艺、陶器工艺
原始社会时期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
原始社会时期其他工艺:牙骨雕、染织、编织
第一章绪论
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概说
1、在北京房山同口店的山顶洞里,更发现了多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的形象基本上和现代人差不多,所以又称为“真人”。他们制作的石器,仍然是相当粗糙的。通常称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2、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我们的祖先也結束了长期的原始群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进入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的发展,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又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装饰的萌芽
1、"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人类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说明人支配自然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2、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从而使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并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一根长约8厘米的骨针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这些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露体了。
3、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些都是原始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表现着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但在古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里,这种爱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的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石器工艺
1、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是指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相当长,约数十万年。新石器是指在打制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
2、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存非常丰富。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又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中期以丁村人为代表,晚期以河套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现在发现的已有千处以上,几乎遍及全国,遗存物品的内容更为丰富。它延续了几千年后,各地区渐渐呈现差别,显示各自的特点。
※陶器工艺
1、彩陶是什么?彩陶文化是什么?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为“仰韶文化”。2、彩陶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特征?
①半坡型
地区: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造型:卷唇圜底盆、小口尖底瓶、菱形壶(两头尖,口两边各有一耳)装饰方法:彩绘、捺印、划纹、堆饰装饰花纹:宽带纹、鱼形花纹(最具代表,早期单体鱼纹、晚期复体鱼纹)、人面形花纹
②庙底沟型
地区: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
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装饰:鸟纹应用较多、多采用直线、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黑白双关是其特色
③马家窑型
地区:甘肃、青海部分地区、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造型:罐、瓮、盆(如:舞蹈纹彩陶盆壶)、钵、豆、碗装饰:同心圆为中心、网格纹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④半山型
地区: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造型: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装饰:漩涡纹、葫芦纹
⑤马厂型
地区: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造型:小口双耳罐装饰:折线纹、回纹、人形纹(蛙纹)
3、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
①对比法。对比法是彩陶工艺在装饰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②分割法。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分割法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③开光法。开光法是我国装饰艺术上常见的一种传统手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
④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的一种卓越的装饰手法。双关可分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则是指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从黑色花纹看,是以白色为地色;从白色花纹看,是以黑色为地色。
⑤多效装饰法。多效装饰法是一个创新的名词,并不一定十分妥帖,是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
4、黑陶文化是什么?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5、龙山文化有那几种类型?
龙山文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①早期龙山文化,或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是根据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的发现而确定的,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晕(类似鼎),而无陶鬲,这是早期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
②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第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陶器中的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器形的种类增多,有甑、蘸、嵩、香、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晕减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陕西长安客省庄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豫西和晋南也有一些类似的遗址。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单把隔、晕和绳纹罐最常见,馨、蚕发现不多,鼎极少。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③典型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需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④良渚文化,是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造型有豆、盘、解、尊、鼎、簋、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麓、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饰。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出了南方的地方色彩。
6、彩陶:黄河中上游为中心;黑陶: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几何印纹陶: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
其他工艺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除了以上各节介绍的石器,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工艺外,还有牙骨雕、染织、编织等。
1、牙骨雕:双鸟纹骨匕、土象牙梳、象牙雕筒、象牙琮
2、染织:骨针、骨梭3、编织:编织是用竹、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它的起源应当更早于陶器。然而,由于这些材料易于腐烂,所以无法得到原始社会更多的编织遗物。在半坡和庙底沟的陶器上,都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席纹。近年来,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编。太湖周围是古代所谓"厥贡案筋"的地区,看来是原始社会竹编的重要生产地。在多件的竹编遗物中,品种很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竹编大都用刮光加工过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并且注意到使用的要求,器物的体部用扁蔑,边缘部分用"辫子口"。表明人们很早就已运用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这个制作原理。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三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彩陶缸
漩涡纹彩陶瓮
多人舞蹈纹彩陶盆
玉龙
END
为了飞向更好的明天
我们在别人休息的季节快马加鞭砥砺前行!
金榜题名,步步为营!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我们下期再见~
“任何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我们在浩瀚等你哦~
关于浩瀚
济南浩瀚设计考研
中国美术简史第一编
艺术概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论
艺术概论
设计学概论
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世界现代设计史
艺术学概论第十二章
官方账号
浩瀚设计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