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兽面纹琮讲解词
这是距今约年的人面兽面组合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年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从考古发掘、出土遗物来看,墓主应是一位原始社会的氏族显贵。玉琮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此人圆眼方嘴,犄角连鼻,头戴着冠,琮的扉棱正是他的鼻梁),下节是兽面纹。这种神人兽面图案,为良渚人原始宗教信仰的直观反映。玉琮神人兽面纹图案,线条十分细腻,采用琢、刻等技法,玉工徒手直接雕刻,他们甚至能在1毫米宽度内精刻出四五条细线来,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细如发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刻痕连接而成,这也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之一。这件玉琮表现了约年前江苏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也折射出他们心中复杂的精神世界。
汉错金银铜弩机这件错金银狩猎纹铜弩机非常之精美,可惜很难拍,只能管窥:每张照片只有一小部分清楚。铜弩机讲解词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错金银“一箭双雕”铜弩机,出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大青墩汉墓。年,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陶器等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错金银弩机。铜弩机是木弩的重要构件,一般不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而这件错金银铜弩机的装饰相当精致:弩机上雕饰着造型精美的虎、凤、鹤、雁等动物。最精美的是箭槽中的图案“利箭飞出,直追双雁”:一枝金色利箭脱弦而出,前方两只大雁仓皇而逃。方寸之间,大雁的表情和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似乎可听到两只大雁的哀鸣。“一箭双雕”表现得动感十足、呼之欲出。该铜弩机保存完好,郭、望山、牙、钩心、悬刀均可自如转动。一般认为,铜弩机出现于战国时代,汉代极为流行,在设计上颇有改进;木弩所用矢镞则有铜、铁两种材质,东汉以后,铁质矢镞成为主流。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年-前年)时代。这时,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至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郢爰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当时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它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东汉之前,盛行黄金货币,在交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东汉之后,由于白银产量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式为银饼或银锭,直至清末银元产生。因此,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多存于荆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寿县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南京博物院藏的是战国晚期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块金郢爰。年2月,盱眙县穆店公社马湖大队南窑庄(今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的村民在挖掘水渠的时候,发掘出一件珍贵得青铜器和数十件黄金文物,这一发现便被称为南窑庄窖藏。这件震惊世人的青铜重器便是战国后期的陈璋圆壶。陈璋圆壶,又名重金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艺术价值无与伦比,体现先秦青铜铸造工艺最高水平,堪称国之瑰宝。在南窑庄窖藏中,同陈璋圆壶出土的还有众多金器,包括金兽、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等,总计重量达20公斤。其中,扣盖在陈璋圆壶顶部的大金兽重达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腹内刻有篆书“黄六”二字。陈璋圆壶内装满了小块的黄金,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克。南窑庄出土的这批金器,对于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黄金制作工艺,以及研究战国楚国货币——郢爰和西汉早期货币——麟趾金、马蹄金等有重要价值。南窑庄出土金币上有着阴文刻划符号,成为研究秦汉时期黄金铸币计量标记的重要实物。例如,张沛《盱眙、阜阳出土金币上的数码符号试析》(《中国钱币》,年第2期)一文认为盱眙、阜阳等地出土楚汉金币上的刻符“是早起算筹记数形式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国数学史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王永波《汉代黄金铸币计量标记研究》(《古代文明》,年总第4辑)结合多地的出土实物,认为这些汉代黄金铸币上面的刻划文字、符号和钤印,多为重量标记、事由或姓氏、地名,对于研究汉代货币政策、黄金铸币的铸造、用途、计量,以及中央与各诸侯国相互关系,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铸币和黄金。铜铸币分布币、刀币、圆钱、贝四种。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的地区,铜贝主要流行于楚。战国的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分饼金和金版两种,金版多标印记。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距今已有约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进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郢爰讲解词
郢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郢”是指楚国的国都,“爰”为重量单位。郢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发现于窖藏。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当时郢爰等黄金货币的流通仅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而且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清代·紫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南京博物院)清代高4.4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5.8厘米
珐琅彩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烧制的名贵品种。此碗在紫色的胭脂釉上绘绿色的枝叶、蓝色的花瓣、红色的花蕾、黄色的花心,色泽浓艳华贵。
清代·赑屃钮“和硕智亲王”金印(南京博物院)清·嘉庆高12.3长11.3宽11.2厘米
赑屃为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形象为龙首龟身(尾、爪均为龙形),印文为篆书满、汉文对照。和硕智亲王为仁宗皇帝次子旻宁,嘉庆十八年册封为智亲王,二十五年继承王位,为道光皇帝。春秋·“工吴大叔”铜盘(南京市博物馆)春秋高10.3cm直径43.2cm
青铜质,直口,方唇,平沿,浅腹,平底下置三只环状足,器腹满饰蟠螭纹饰,纹饰分上下两区,由陶纹间隔,纹饰工整细密。盘内正中刻铭文一行,10字。明代·金蝉玉叶饰件(南京博物院)明代长5.3厘米重4.65克
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
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透明的玉叶托着它。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经鉴定,金蝉含金量很高,成色达到95%。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分为八瓣。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金蝉玉叶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蝉又称“知了”,“知”谐音“枝”,“金蝉玉叶”也就为“金枝玉叶”。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最高赞美莫过于“金枝玉叶”。而金蝉奏鸣,玉叶振动,正是金声玉振的艺术再现。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的杰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南京市博物馆)元代高44.1cm,口径5.5cm,底径13cm
南京市江宁区明洪武二十五年明代黔宁王沐英墓出土
瓷质,白胎,白釉青花,底露胎无盖,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深腹,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浅圈足
器身满绘青花图案,共六层纹样:腹部主体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胫部绘有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其间以莲瓣纹间隔。此梅瓶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呈色稳定,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无论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宋代·哥窑灰青釉瓷盘(南京市博物馆)宋代高2.2厘米口径15.2厘米
瓷质。青灰胎。釉色青灰,内外开片,纹样清晰。口沿薄釉。底足无釉,呈紫色。八棱形葵瓣口,稍外撇。盘腹较浅,圈足矮小,内外壁呈斜坡状。造型、釉色和纹样均为上乘,是传世哥窑器中的佳品。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六朝博物馆)
三国吴通高41.8cm,口径22.8cm,底径14.2cm
青瓷质,肩部以上堆塑各种人物、飞鸟、楼阙、亭台,错落有致,姿态万千;腹部贴有简单的模印装饰。上繁下简的独特造型,体现了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结合,是六朝青瓷艺术中极具特色的精品。魂瓶是一种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专为陪葬烧制的明器。形制来源于汉代的五联罐,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成型工艺极为复杂。集多种题材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显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当时人们祈求灵魂升天的观念关系密切。东晋·蝉纹金珰(六朝博物馆)东晋长5.5厘米宽5.5厘米
金质。顶部起尖,呈山形。主题纹饰为镂空状的蝉纹,蝉翼舒展,头部两侧饰卷草纹,边缘饰锯齿纹。在镂空的线条上焊有细小的金粟粒,蝉眼内的镶饰已脱落。北部边缘有一周锯齿形卡扣。自汉至晋,蝉纹金珰常与貂尾匹配,合称貂蝉,为侍中、常侍的标志性冠饰。明代·凤凰形金插饰(南京市博物总馆)明代通长22.3cm,宽6.3cm
南京市玄武区板仓村明正德十二年徐俌夫人朱氏墓出土
金质,一件长22.3厘米,一件长22厘米,色泽艳丽。簪针扁平,与一般金簪的簪针末端不同,将其弯曲呈钩状。上端亦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造型为一只凌空飞舞的凤凰,尖喙,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双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尾羽飘拂,伫立于如意形祥云之上。整个造型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注重显示凤凰高贵的品质,象征着富贵与吉祥,是一件十分精致的艺术珍品。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元代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西周·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西周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5千克潘达于捐赠
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以及土地等赏赐,为研究西周制度的重要史料。明代·嘉靖景德镇窑五彩鱼藻纹罐(上海博物馆)明代
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五彩纹饰多以青色为底,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此罐肩部绘一周莲瓣纹,腹下部绘一周蕉叶纹,腹部以黄彩、绿彩、蓝彩及红彩描绘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疏密有致。鱼身红润鲜艳,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栩栩如生,盎然成趣。金鱼饰彩于黄彩之上复加红彩,形成橙色,俗称“黄上加红”。器底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更多推荐今日处暑艺术品资产化进程势不可挡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