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
一、概述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内皮损伤伴溃疡,导致动脉所支配的区域脑组织缺血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二、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诱因:血管痉挛、血流状态改变(缓慢、漩涡形成)、糖尿病、高血脂等。
机制:血小板聚集、血液粘稠度升高,导致血小板粘附血管壁形成血栓。
三、临床表现
1、先兆:发病前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
2、好发时间: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
(图片来源网络)
3、表现: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同。
(1)大脑中动脉的栓塞:最常见,表现三偏症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梗死面积大,昏迷、脑疝、甚至死亡;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
(2)大脑前动脉栓塞:对侧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可伴有尿潴留。
(3)大脑后动脉栓塞:对侧同向偏盲,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病灶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各种眼肌麻痹等。
(4)基底动脉栓塞:最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
(图片来源网络)
四、检查
1、CT检查:6小时内CT多表现正常。发病24小时后CT扫描表现与脑梗死相似,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
2、脑MRI检查:能较早发现梗死灶及小的栓塞病灶,对脑干及小脑病变脑MRI检查明显优于CT,能较早反应新的梗死病变。
3、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图片来源网络)
五、治疗及预防
1、溶栓,超早期治疗首先发病后立即就诊,若无禁忌证,在3~6小时内溶栓治疗,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2、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3、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脱水、降颅压。
4、脑血栓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疾病。
(1)控制血压,BP>/mmHg可以使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低血压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易导致脑血管栓塞。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脂、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长期预防治疗。
5、戒烟限酒。
本文引用部分网络,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要》教材,主编:孟月丽、曹文元。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