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疾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年公布的我国居民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的死亡原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识别,早期救治就尤为重要。
01.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
1.常见症状
2.中风
02.
脑卒中的早期救治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
脑梗死可以简单理解为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大脑发生缺血坏死,就跟庄稼旱死了是一个道理;脑出血可以理解为脑血管破裂,血管的血进入了脑实质,挤压脑组织,跟河道决堤相似。
1.脑梗死早期救治
脑梗死的患者4.5小时内是救治的黄金时期。目前急性期4.5小时之内有了特效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即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超过4.5小时后并伴有大血管病变经专业介入医师评估后可行血管内手术治疗。
2.脑出血救治
脑出血患者,若出血量大,血肿压迫明显或出现脑疝的迹象,需要行开颅及血肿清除手术。
03.
脑卒中的预防
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死率及死亡率。
1、健康饮食
多吃新鲜果蔬和鱼类、坚果、全谷食物,减少红肉(牛羊猪)、脂肪、盐和糖的摄入,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和卒中风险呈负相关,每日摄入3-5份蔬菜的群体脑血栓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每日摄入5份以上蔬菜水果的群体卒中发病风险降低更为显著。
2、控制体重
减轻体重可明显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体重分类根据体质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18.5kg/m2为消瘦,18.5-22.9kg/m2为正常,23.0-27.4kg/m2为超重。
3、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降低卒中的风险。建议成年人从事有氧运动,每周3-4次,每周持续40分钟。4、限酒及戒烟
每周酒精摄入超过g为大量饮酒。大量饮酒者卒中发生风险增加22%,建议大量饮酒者应减少饮酒量或戒酒。吸烟患者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未吸烟患者,建议吸烟者戒烟。
5、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测量非同日血压3次,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卒中发病的相对风险增加46%。建议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血压控制在/9ommhg,若情况允许可控制在/80mmhg以下。
6、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2倍。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开始筛查,对于首次糖尿病结果筛查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筛查一次。糖尿病患者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HbAlc<7%。
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其治疗首选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无效者,应联合二线降糖药。
7、高血脂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高位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者,将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作为首要干预点,首先他汀类调脂药,他汀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或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极高危者LDL-C目标值<1.8mmol/L,高危者LDL-C目标值<2.6mmol/L,中危者和低危者目标值<3.4mmol/L。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者,LDL-C应至少降低50%。
专家简介
周光,男,毕业于潍坊医学院,曾至医院进修学习神经介入诊疗技术,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对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及烟雾病、脑动静脉畸形等罕见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较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全脑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取栓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等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对各种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刘贤秀,女,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医疗系,兼任青岛市医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老年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神经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急性脑血管病、各种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脑血管病治疗,对脑血管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有较深入的研究。
作者:张璟
编辑:宋晓玲
亲情守护润泽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