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发作有预兆
脑血栓前期一般是有迹可循的,留心以下十大常见前兆,能帮助早发现早治疗。
1.口眼歪斜或流口水。
例如一侧面部无力或麻木,微笑时发现嘴巴歪了,或刷牙时嘴巴兜不住水,甚至流口水。
2.偏侧肢体无力,即“偏瘫”,可分为上肢无力和下肢无力两种。
上肢无力的表现有持刀刮胡子时,突然感觉手臂无力以致剃刀落地;不能顺利使用筷子夹菜;不能系扣子穿好衣服等。下肢无力则可表现为行走时向一边倾斜、“跑偏”,甚至有“拖腿”的动作;行走不稳、步态异常;走路时不自觉地反复跌倒,尤其转头、仰头时容易出现。以上情况要注意进一步发展成脑血栓的可能。
3.说话不利索。
说话费力、“大舌头”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4.视物模糊。
由于给眼睛供血的动脉闭塞,或负责分析视觉的大脑中枢受损,病人可能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
5.突发头晕。
这是脑血栓极为常见的一个信号,表现为头昏沉、头闷感,甚至有天旋地转、身体不稳、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大汗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内负责协调身体平衡的部位出现了异常。
6.肢体麻木。
尤其偏侧身体麻木,往往就是脑血栓的警示。因为大脑不仅负责肢体的运动,还要负责所有的感觉,因此感觉异常也常是脑血栓的征兆。
7.爱犯困、嗜睡或者哈欠连连。
比如,看平时喜欢的电视节目都能睡着,注意力不集中,哈欠不断等情况,提示大脑供血不够维持清醒,可能是动脉出现狭窄甚至闭塞。
8.头痛。
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或原有的头痛性质改变,多表现为疼痛持续不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9.呛咳、吞咽困难。
吃饭或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吞咽费力,可以伴有言语不清楚、声音嘶哑等情况,提示是负责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或中枢出现了异常。
10、记忆力突然减退、读写困难。
有的病人会突然叫不出人名、物名,不能正常地计算或书写,或是老忘事儿。这提示负责高级思维的大脑皮层出现了异常。
另外,血压波动不稳定、耳鸣、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突发难以控制的手舞足蹈、肢体抽搐等也往往是提示大脑相应部位出现了异常,要及时到神经科就诊。“时间就是大脑”,熟悉脑血栓的常见征兆,及时就医,早防早治,将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脑血栓和脑栓塞不是一回事
在临床上,为了方便患者理解,医生会将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但其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做一个比喻:在一条河流中,长时间冲刷导致泥沙聚集于某一处,从而造成河道拥堵的,就相当于脑血栓;而脑栓塞好比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堵塞住了河道。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黏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第一大诱因,由于它在老年人中更常见,所以随着年龄增加,脑血栓的发生率也会升高。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血凝块、脂肪、空气、赘生物等形成栓子,随血液流动进入脑血管,导致管腔堵塞。大部分脑栓塞与心脏病有关,其中又以房颤最常见。由于房颤的发病人群有不少是年轻人,所以脑栓塞的患者群体相对年轻。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出现瓣膜上炎性赘生物脱落,或天性心脏病存在房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者,也可能出现脑栓塞。
3大方法防控血栓
能早动不晚动。
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他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能主动不被动。
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王辰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小编建议:“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能多动不少动。
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蒸桑拿后按摩可能出现静脉血栓,这与按摩手法有关。运动后肌肉拉伤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医院发展掠影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全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