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诊几句,就让做CT核磁
有一些并不需要
看病、检查、治疗、用药这整个就诊流程下来,我们常常能听到抱怨,“这个检查反复做了好几次”或者是“这个药又开多了”。
原因是,老百姓并不懂得医学,更不了解那些所谓先进的医疗技术、仪器设备,医生让查什么,咱就查什么,医生让吃什么,咱就吃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若表现出半点疑虑,那你将获得四字赠言——后果自负。
这就是过度医疗!很多人每回看完病都往家抱回一堆药,根本吃不完。过度医疗、过度体检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
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大致分为5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望”――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触”――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脏部位;“听”――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但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几句后,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病留给精密仪器。我在一次评审高级职称的会议上,居然看到有医生很自豪地说,他最近十年都没戴过听诊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当心脏科医生的。而据我了解,不戴听诊器诊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我还曾听某大学知名教授说:“CT和造影就像是日光灯,听诊器就像是煤油灯。我们为什么要抛弃日光灯,回到煤油灯的时代?”这话我很不赞同。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比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更重要的是,这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2
一感冒发烧就输液
这在国外是绝对看不到的
胡大一指出,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约20万人死于药物滥用。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液,医院里到处都是输液的人。这在美国、欧洲、印度、古巴是绝对看不到的。现在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少老年人即使没病,医院输液,因为他们认为,输液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脑血栓,这其实是有害无益的。
另外,“过度治疗”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医院攀比毛收入,医院买了CT机、造影机,他们就会想,这台机器必须要用,多少年内要收回成本。科室和医生的奖金也直接和开出的药品和检查单挂钩。医院分派的“指标”,会被扣奖金。
3
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
重复使用,而我国全是一次性的
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重复使用,而我国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对于高质量的消耗品,包括肾脏透析用品等,能规范消毒、加工处理——这在生物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避免浪费,降低医疗成本。
再比如心脏支架,一种是两三千元的金属裸支架,还有一种是上万元的药物支架。这两种支架各有利弊,不同人、不同病症应选择不同的支架。在美国,20%~30%的比例是使用金属裸支架,在德国和瑞典,金属裸支架使用比例为50%左右。但中国的情况是,大家一窝蜂地近%地使用药物支架。因为医生可能说,便宜没好货。
为这个问题,我多次提出要改革,但还是很难解决。厂家卖两三千元的支架,利润空间小,贵的支架利润空间大。医院也是一样,卖贵的支架,从医院到科室到个人,都能得到更多经济利益!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要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还在于预防。
最后,过度医疗问题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如胡大一教授所言,过度医疗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医疗界同仁一道努力,相信目前过度医疗的尴尬局面可以得到缓解。
摘自:健康时报
他们都在读排毒已成为中国养生首选
李咏:抗生素如何摧毁你的免疫系统?
张一山病倒了,惊醒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