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信或不信,
其实,
恰恰是我们自己,
创造了那个被我们称之为“疾病”的东西。
每一种疾病的背后,
几乎都写满了,
我们的潜意识模式和那些未曾被表达的需要……
本文仅为部分整理稿,更多点击原文
01心身疾病的背后--潜意识
例
1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那边工作,那时我的身体一直处在大病没有小病不断的状态,基本上每个月都会输一次液,要么是胃不太舒服,要么得个小感冒之类的。
05年来深圳时准备了几箱子的物品,其中就包括很多的药:感冒药、肠胃药、消炎药等。奇怪的是,到深圳后的头三年我却什么病都没得过。
解析:
现在想起来,深圳就像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在这里,我其实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力去生病了,我需要迅速融入这座城市,去应对和适应生活,病是可以放一边的,而症状本身和我自身的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
2
我刚开始工作,医院的妇产科,当时有一个老病号是位50多岁的老太太。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当时非常认真地跟我讲,每过一两天她就一定要吃一餐豆腐,因为她觉得只有吃了豆腐才有力气。作为医生,我当时觉得这完全没有任何道理,但对她来说这是真实的——如果不吃豆腐就真的连路都走不动,一吃豆腐就真好了。
解析:
这个案例让我联想到,在那个年代大家还很喜欢去定期打吊针,打“能量合剂”,其实也没什么病,就觉得打了能量合剂比较有力气。当时我还没学心理学,但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心理作用,从这种现象中可以看到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大。
后来我从医生转行做心理咨询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意识到其实有很多问题都是功能性的,都跟我们的心理非常相关,也许并不能真正找到器质性的病变,但症状却是非常明确的,痛苦也是非常真实的。
这些功能性症状的背后在表达着一些内心的需要,如果我们一直看不见,最后它就真的会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甚至可能会要人性命。
例
3
安倍晋三辞职了,原因是他遭受了多年的溃疡性结肠炎,这其实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据报道,他已经有四十年的病史了,从十岁开始就便血、腹泻。
解析:
结肠的功能就是从食物残渣中吸取水分,让食物残渣干燥后形成成形的粪便并排出体外。这是一个要放弃掉的过程,如果不放弃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结肠炎也许就代表着,我们在紧紧抓住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不能够放弃掉本应该放弃的东西?很可能是他的害怕、担心和焦虑。所以“紧抓不放”对应的心理想象可能就是他非常害怕因此丧失掉什么东西。
可能在生命的早年,他就已经很难去感受自己了,就已经有了对周围环境的担心,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发展可能也是受阻的。
例
4
闺蜜的妈妈当年是北京知青,后来嫁在了农村并生了三个女儿。知青返城时,她为了把孩子户口调去北京没有返城,留在当地的厂里做推销员。她很能干、热情大方,但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她非常会察言观色,我一点点心情不好,她都会察觉到,会关心、询问。
我来深圳后有七八年没去看她,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得了脑血栓,变成一个每天都需要先生推着出门晒太阳的人。我很心疼,但我闺蜜说:“得病之后,我妈妈终于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爸爸的照顾,而且,原先的那个非常温婉、会照顾家里每个人的感受的妈妈,现在动不动就冲我爸发火,数落从她下放那一天开始爸爸的所有罪证。”
解析:
似乎只有她生病了她才敢这样肆无忌惮,家里才有了属于她的位置,这就是她生病的意义。她的病是不能好的,如果好了,这个家依然不能够给她一个位置,一直以来,她都在向环境妥协,受了太多的委屈。反而在生病后,她获得了以前没有得到的心理平衡。
例
5
关于心血管疾病,有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医生发现放在心血管、高血压门诊候诊区的椅子总是坏得特别快(当年多是塑料或木头材质的椅子),原因是心脏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的性格都特别急躁,都是等不了的,经常会去踢椅子。
解析:
行为其实就是情绪的表达,当我们不能用言语去表达情绪就会用行动去表达。
02心身疾病的产生--未能被表达的需要
精神分析认为,人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有四种:
第一种,也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意识化:我知道我怎么了。是生气了、难过了、开心了,还是别的。我非常清楚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意识化并能够用言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是最理想化的状态。通常,意识化水平越高,我们身心的健康程度相对越高。
第二种,就是用情绪来表达。比如,今天我不高兴了我就拉下脸,不说我不愿意也不说我怎么了,或者什么也不说就是哭,只是单纯情绪化地表达。
第三种就是付诸行动,比如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门离开,辞职不干等,其实背后都是有一些不能言说的东西。
第四种也是相对最差的一种方式,就是用症状来表达自己。很多时候,生病就是在表达自己,生病成了自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未曾解决的内在冲突,
这些未被表达的、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冲突其实是需要一个出口的,否则它就会扭曲表达,比如通过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呈现出来,检查起来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变化,但痛苦又是真实的。
我们通过病的方式表达着那些我们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需要,代价巨大。现代研究发现已经有很多确定的心因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免疫系统疾病、过敏等。
03心身疾病的功能--关系和自我
例
1
一个孩子得了非常重的抑郁症,来做咨询一段时间后有所松动,孩子却非常痛苦,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在这个家里面具有某种功能,他是不能好的。
例
2
一位来访者也曾在“虽然这么多年我跟父母在一起很痛苦。但当我想成长时,却发现我的抑郁也好、焦虑也好,都已经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其实就是在拿这个对抗父母,这些也构成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我的病好了,我不认同父母了、选择去做我自己了,反而变得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了,有病的时候至少我还有病,把病拿掉,就没自己了。”
事实上,疾病或者症状本身有功能的。
其一,症状的背后是关系
很多得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小孩,在家庭关系出现缓解或家庭冲突得以直面时症状就会慢慢消退。用专业的说法:这些家庭需要一个生病的孩子来维持某种平衡。
孩子爱父母其实远胜父母爱孩子,甚至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对家族的忠诚也是通过生病。
有位来访者的奶奶、妈妈都得过精神病,作为孩子,他太爱她们了,甚至于要把自己整疯,整得像他们一样,才觉得自己跟他们是在一起的,他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着跟家族非常重要的链接。
所以,在家族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症状转化为关系。不管是愤怒也好、痛苦也好、抗争也好、折腾也好,对病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连接,都是一份关系,是他多年活着的生活方式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他是无意识的,是在无意识中一遍遍去重复。
其二,疾病构成了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自我部分
督导中我们经常说:不要那么急着把病治了,病其实是有功能的,如果你太快地把病治好了,他人就没了,这是没有意义的。疾病痛苦也好、难受也好,在某种程度上却是生命本身。
其三,病人是最容易获取的一个身份
当然,比病人更容易获取的身份还有犯人,只是去抢劫、杀人,马上就有身份了,成为罪犯被关进监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病人也一样,不需要更多的努力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病人,把自己固定在某个地方,而且,家族也需要一些病人,社会也需要。而要获取病人之外的身份你需要非常努力,需要去面对以前不能够面对的一些冲突和痛苦,需要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困境,或者至少要去看到它们、要能面对它们。
当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就很容易理解很多的社会现象或一些疾病的症状。
比如,很多患疑病症的人通常都自我功能非常弱小,病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你跟他宣布“你没病”他会很愤怒,因为他太需要这个病了,他的内在有太多的冲突和矛盾无处安放。
04心身疾病的“正三观”
#疾病也好,症状也好,它都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在早年没有被养育好,没有发展出来很好的言语化的方式,或者说,我们受到创伤的年龄是在语言发展出来之前,那么,我们就必然会有一部分停留在那个地方,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只能用很多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
针对心身疾病,心理治疗做的其实不仅仅是治疗我们生物学上的疾病,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个疾病、这个症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去读懂它,然后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我们的内在需要和冲突,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面对和化解,形成一些新的应对方式。这时候,疾病和症状的使命就完成了。
疾病也是我们自我成长和整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潜意识通过疾病的方式来给我们一些提醒,就像是当头棒喝,让我们得以停下来、重新开始,让我们的内在和身体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事实上,有很多疾病其实就是跟人边界不清。
所谓的“病”其实就是在召唤,或者说我们在通过疾病的方式建立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更多地在关系层面上审视彼此之间的方式到底有哪些是可以调节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身体、心理、为自己整个人负责,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病了。
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疾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除了求助医生,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无疑也是一条康庄大道。
#疾病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情绪、情感、感受等,因为达不到统一的、可认知的、整合的程度,只能以病症的方式来表达。
心理咨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意义其实就是帮助来访者完成内在的整合,这个整合是全方面的。比如:让一个人有更多的内省,能够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病,看待自己的症状。
当我们的身体、心理、感受都同调同步了,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看,他都是统一协调的,是很舒服的。
主讲人:张红云、许新颜、龙江玲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为部分整理稿,更多点击“阅读原文”——
海之梦栏目
每周二13:00-14:00进行
聊电影、聊生活、聊你想了解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