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居然早逝?
上个礼拜,我国著名书画家、太极拳家、学者梅墨生因病逝世,享年59岁。
一般而言,公共人物逝世,网友们通常一句“先生,一路走好”,也就再无波澜。而这位老先生,虽未称得上家喻户晓,却足足引起了一波热议。
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梅墨生是一位“养生大师”。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年,我国的居民人均寿命为77岁。
可他作为养生专家,却在59岁的年纪“早逝”,这在很多网友看来,不免有些讽刺。
梅墨生14岁习长拳,25岁习太极拳。他一生注重养生,也发表过不少相关主题的论文。这等功夫,还未能长寿,自然引来了不少“养生无用论”的声音,网友们直呼打脸。
乍一看来,似乎合理。“嘴里嚷嚷着养生事业,自己却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实际上,这种论调忽视了一个关键点,人家毕竟患上了癌症啊,老铁们。
面对癌症这一顽固势力,现代医学都难以攻克,而指望养生赶走病魔,更是无稽之谈了。
盯着养生的名号抨击,无疑是对艺术家的失敬,当然,更是反映了长久以来,在养生背后躲藏的伪科学的大肆忽悠下,大众对这个领域存在太多太多误解了。
养生的功效,一直以来被过度放大。它和长寿,从来不是一回事。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普适的“养生秘术”“长寿秘方”得到科学界认同。
然而,有意思的是,被神化的“养生”如何一路披荆斩棘,影响了一代代国人?
在它的感召力下,一批又一批医学素养不高,又渴望健康的人们,如何在前仆后继中,成为“伪养生”谋利者眼中待割的韭菜?
奇幻养生行为鉴赏
不知如今00后的孩子们,是否听闻过“气功”二字,但倒退40年,它的威力可远远超过当下的爆点热搜。
情景喜剧巅峰之作《我爱我家》中,曾讲述过男主人公“老傅”迷上气功的故事。
在剧中,为了展示内功,他洋相百出,一会要表演摩托车碾过胸膛、一会儿又是生吞鸡蛋,一会又是徒手劈砖…
儿子贾志新实在看不下去,委婉地怼了回去,“这些年您什么邪没信过?打鸡血、吃醋蛋、喝红茶菌、做甩手操、爬行运动、倒立疗法,您是一样也没落下。”
单单这一句话,足以证明,建国以来,中国百姓对养生保健的疯狂崇拜,也几乎涵盖了这一思潮下他们创造的国民奇葩历史。
在上个世纪养生修炼路上的百般武艺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气功”。
从80年代初,气功已经风靡开来。很多大城市里,气功操练者的阵势,完全不输如今的广场舞大妈。
有目击者在北京的公园内,看到一群练习气功的人,在领头的带领下,齐声高呼:
“椎间盘突出——回去!椎间盘突出——回去!”
话剧演员张香玉,声称自己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不仅能透视人体,还能看穿地球,与死者对话。
她开创的练功大法,需要头顶一口锅。
虽然看起来,这和你们家烧饭炖菜的锅,没什么区别。但你可别小看它。
顶上它,就可以吸收来自宇宙的强大气场,达成“天人感应”的至上威力。
年,大兴安岭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火灾,6万军警和人民日夜扑救。
与此同时,气功大师严新在公里以外开始发功。几天后,大火被灭,严大师宣称,主要因为他的气功大法。
于是乎,严大师一战成名,成为全中国最牛逼的师傅。
图:严新
除了这种顶级“网红”,当时民间有头有脸的气功大师有多人,而信徒更是有多万人。
在北京的地坛公园,每天有上百人练功,姿势越是千奇百怪,越受人尊重。
气功之所以闹得沸反盈天,不无依据。不止老百姓们深信不疑,还曾让泰斗级科学家——钱学森心甘情愿为其代言。
可见在物理学、航天学领域专业程度极高的科学家,也免不了在其他方面栽跟头。
钱老先生甚至盛赞这一气功背后的人体科学,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文艺复兴。自己负责的所,原本专业研究航天医学,后来也被他改造成“人体科学研究所”。
披上科技的外衣后,整个八十年代,气功甚至成为老百姓们的精神寄托,波及男女老少。
公园内,随处可见正在练功的人们。
除了气功,不得不提的还有“打鸡血”疗法。
如今的小年轻们,动辄一句“打了鸡血”,表示自己精力旺盛,但大部分人万万没想到,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上世纪60年代,医院门口排队,拎着鸡等着,给自己打一波鲜鸡血。
打鸡血,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是一种疯狂蔓延的“保健疗法”。方法是从公鸡中,抽取鸡血几十到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
年,上海一名医生余昌时以身试法,给自己打了一针新鲜出炉的鸡血。
五年后回忆那次当众表演“不到三小时,就感觉奇饿,中午吃了八两饭”,自述力大无穷,甚至想一拳头打穿墙壁…
那是因为经常打鸡血——雄鸡好斗!
你没有看错,它不仅广为流传,还据称是起源于“上层社会”的时髦。传言道,这是国民党军医被逮捕后,为保命献出的秘方,甚至蒋介石也因此续命。鸡血疗法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
图:排队打鸡血的人们
后来因为出现病例,卫生部的介入,才被明令禁止。
打鸡血寿终正寝后,红茶菌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糖、水、菌种发酵而成的产物,被认为疗效神奇。
小到助消化、治疗便秘痔疮,大到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甚至防癌抗癌。
之后,人们又迷上了吃醋蛋。新鲜鸡蛋扔进醋里泡上两天,等蛋壳软化后捅破,将蛋液和蜂蜜一起服用。
传说患有脑血栓的瘫痪病人,停药只吃醋蛋,吃到第16个时,就能一跃而起,连续骑上10公里的自行车。
进入70年代,“甩手疗法”粉墨登场。开创者为了把这一疗法冠上“高大上”的帽子,还为它安排了一个希腊先哲的缘起。
相传苏格拉底向弟子们传授了甩手法,柏拉图坚持了每天甩手次,所以日后方成大器,活到83岁,都是归功于“甩啊甩”的奇效。
当年,这一疗法先在上海流行起来,之后旗鼓进发,传向北方。一时间,街头巷尾、公园空地,随时可见一群人挺胸直立、双臂摇摆的盛况。
“爬乌龟”风行于70年代末,更是离奇。只需要让病人平躺在床上,将小乌龟放在人的肚皮上任其爬行,乌龟停留的地方,就是长肿瘤的地方。
更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让“龟大神”在身体表面岿然不动,疾病就会不治而愈。
再到后来,大肆传播的“爬行运动”和“倒立运动”,其疗法的精华在于,反常道而行之,以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可谓是民众养生浪潮的中场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过去的养生之道,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往往成本低廉,除了民智未启之外,更是精神压抑后的过度释放。
而到了下半场,则进入了骗子扎堆,打着科学医药的名号,招摇撞骗的时代。
被打脸的神医科学家们
进入21世纪以来,大肆传播的养生保健运动,在养生大师、中医专家、江湖神医的忽悠下,凭借着伪造的权威医学简历,上演着一场场自我欺骗的闹剧。
张悟本,把自己包装成“中医食疗第一人”,出版书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年开始,连续做客10多期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讲解各种食疗养生奥秘。
出自张悟本之口的“绿豆汤”、“长茄子”理论几乎到了包治百病的程度,还甩出了“糖尿病80%都是误诊”、“降压药会吃出脑梗”等雷人大话。
一时间,绿豆被神化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菜市场内,买绿豆的人比以前多出好几倍,广场舞的阿姨们,一跃成为张悟本的粉丝。
之后不足几个月,张悟本被媒体曝光学历造假,研究员称号也被单位指正子虚乌有,而四年后,他本人也因脑梗住院。
“健康教母”马悦凌,其出版的《不生病的智慧》曾蝉联各大销售榜榜首。自称通过生吃泥鳅的疗法,治愈了医学界无法攻克的“渐冻症”,并打算进一步向艾滋病等世界难题宣战。
年,多人按照她书中所写的“生吃泥鳅”疗法导致中毒住院,她背后的商业帝国,也被攻破。
萧宏慈,被称为“张悟本第二”。他开创的“拍打拉筋自愈法”,自年起,在多地悄然兴起,出版的《医行天下》图书走红,在北上广深多地开设体验营。
“81岁脑血栓瘫痪患者参加体验营后走路了”
“耳聋少年,拍打过后,听见声音侃侃而谈”
“拍打拉筋治癌症”
“拍打拉筋治好不孕不育”……
支持者们一度将其奉为神功。然而不久后啪啪打脸的是,这套疗法不止在台北宣传时被罚,在澳洲开班后,也因涉及至少两起命案,萧宏慈本人也被捕入狱。
看吧,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物质生活的进步倒是步履不停,然而在大众科学认知和辨别能力上,却持续性原地打转。
无论是盛极一时的民间谣传,还是伪科学背书的网红神医,这些疗法兜售的内容,换汤不换药罢了。
历史一再上演,无非是换了一批演员和观众,继续在“伪养生”的骗局中耗资耗力,却沉溺其中,忘乎所以。
近些年来,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早已不是新鲜事。各式传销、高价保健品让老人们心甘情愿交出“棺材本”,甚至囤积保健养生品,不能自拔。
“免费试用、包治百病、神奇疗效”则打入老年人内部,轻松俘获无数忠诚用户。
骗子公司,俨然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洗脑套路:打温情牌获取老人欢心,送点小恩小惠瓦解戒备,组织短途旅行,开办“专家健康讲坛”…
他们甚至熟练地知道每位老人的姓名,也能清楚说出他们各自的病情。一切“关心”的最终目的,就是迫使老人掏钱。
泱泱大国无人幸免
然而,论起上缴“智商税”,你以为不慎入坑的,只有缺乏医学常识、恐惧疾病的老年人吗?
从中学生补脑,到老年人延寿;
从年轻人一边熬夜蹦迪、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
到初老症的中年人们,陷入对进口保健品的执迷…
我们怕老、怕死、怕笨,于是看准了我们痛点的各式产品纷至沓来。
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无一幸免。
当年轻一代的人们,对老年人轻易上当,嗤之以鼻的时候,忽略了自己也没能逃过保健路上的陷阱。
消费主义势头高歌猛进,再坚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对疾病和衰老的抗拒,朋克式养生,在年轻人之间早已普遍存在。所以,收起你自以为是的嘲笑吧,在养生这件事情上,我们全都栽过跟头。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营养素”成了年轻人养生路上的安慰剂;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宣传神语下,六个核桃一举成为学子的补脑神器,全国的老妈心甘情愿成了它的搬运工..
不知觉中,我们已摇身变成养生保健大国。
吴昕曾在《我家那闺女》节目中坦言,演艺事业进入瓶颈期,经常处于对衰老的恐慌中。
一方面,惯性的生活方式她难以突破,经常熬夜、夜里一点多还在玩拼图、作息严重不规律、饮食也不注意,麻辣烫等垃圾食品也不忌口。
另一方面,她执着于吃各种保养品,寻求心安。
这种“收支不平衡”的自我安慰式养生,何尝不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呢?
半夜吃烧烤,怕上火再配上凉茶,怕长胖再喝罐牛奶消脂。
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着健胃消食片。
一边嗨爆夜场,一边第二天补觉。
总结起来,就是一面在放肆挑战身体的极限,一面又在疯狂挽回和补救。
大数据显示,年轻女性将成为未来健康食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在保健品消费方面,22岁到50岁的女性贡献保健食品总销售额的近六成。
越来越多的“海淘族”将保健品列入自己的购物清单。而目前市面上的洋保健品,存在价格体系混乱、质量管控不严、真假难辨、售后维权难等问题。
抗衰老、抗氧化、美容养颜……带着这些光环的一种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却被证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国营销骗局。
国内流行的某品牌“白藜芦醇”产品,大多在电商平台销售,包装上印满英文,没有中文标示和批准文号。同一产品,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