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改天换地的攻坚战役。五年投入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3亿元,累计实现减贫25.85万人,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
这是一段奔向幸福的逐梦里程。7.33万户、13.99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户、名即时帮扶人口得到针对性帮扶,没有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现象。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更是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全面脱贫总体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片由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浇灌的热土,日新月异的脱贫巨变正在上演;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迈步走在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大地依旧,却已换了人间。
政治引领顶格作战七月,正是草木葱茏、果蔬飘香的时节。位于莘县古城镇的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基地内,绿油油的蔬菜正奋力生长,像在积蓄着贫困户们的幸福希望。
这个基地,是扶贫产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典型项目。年7月7日,市委书记孙爱军专程来到这里,调研产业扶贫工作。“有多少是扶贫资金建设的大棚?”“贫困户分红是多少?”调研中,孙爱军边走边问,了解扶贫产业发展情况,倾听贫困群众心声,向基层扶贫干部提出要求、加油鼓劲。
一竿子插到底,在脱贫攻坚一线摸实情、出实招,在聊城各级领导干部中已经成为常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政治责任,这份责任,首先要压在领导干部身上。面对贫困群众的期盼,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市县乡各级均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由党委直接领导,统筹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市委常委会会议每季度研究一次扶贫工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随时召开各类市级部署推进会议,确保部署到位、推进及时、责任落地。
一场事关全局的脱贫攻坚战在鲁西大地全面打响。市级领导同志纷纷带头走上扶贫一线,抓督导、促进度,听民声、解难题。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长萍,市委副书记李春田多次到扶贫一线调研、推进扶贫工作,鼓励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一起攻坚克难。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形成了“四级书记抓、党政一起上、部门全参与、社会总动员”的工作体系。
在这场宏大的战役中,我市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年至年,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3亿元,其中市级资金5.72亿元,年均增长11.7%。全面压实行业部门扶贫责任,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行业扶贫机制,推进43个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逐一制定了专项扶贫工作方案并落实到位。同时,广泛动员“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施“百企帮百村”“金晖助老”“过暖冬、过好年”等社会扶贫专项行动,利用每年“10·17”扶贫日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
精准施策高效推进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今年暑假,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李找村的刘文静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爱心希望小屋。“孩子今年升初中,有了这个小屋,别提多高兴了。”谈起这件事,孩子的奶奶郎刘姐逢人就夸:“这事多亏了俺家的帮扶责任人孙兴。”
扶贫干部孙兴是这个家庭的帮扶责任人,当东昌府区团委希望小屋工程的实施范围一公布,熟知刘文静家庭情况的他,第一时间为这个家庭报了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屋装修完成,孩子的心愿得以满足。
目前,东昌府区已为所有享受政策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明确了名帮扶责任人,并制作了帮扶干部责任标识牌,做到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位“操心人”。此外,他们还把应该纳入即时帮扶的非建档立卡户,严格按程序纳入即时帮扶系统,并在第一时间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能不能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帮扶,直接关系到脱贫实效。为确保脱贫攻坚全过程精准,我市切实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按照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告公示、建档立卡“六步工作法”,年初共识别贫困人口24.9万人,明确了工作对象和贫困底数。在此基础上,每年开展一次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严把贫困识别、脱贫退出标准,按照工作程序和评价指标,累计减贫25.85万人。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即时帮扶预警机制,持续跟踪监测有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体,按程序纳入即时帮扶管理人口户、人,因户因人落实了帮扶政策。
8月7日上午,在高新区韩集镇前姜村一处农家小院里,姜玉利正为满院的吊瓜梳理枝杈。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姜玉利曾经遭受多重打击:妻子患有严重精神障碍,儿子因意外受伤,自己也在干活时扭伤了腰,平时不敢干重活。“那时候,真是感觉生活没奔头。直到后来,扶贫项目分红让我们全家重新看到了希望。”姜玉利说。
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分红元,梦幻后姜项目分红元,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分红元……记者在姜玉利家中的扶贫手册上看到,仅扶贫项目分红这一项,每年就为姜玉利家带来元的扶贫收益。
贫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帮扶举措就跟进到哪里。我市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4.76亿元,实施光伏发电、特色种养、扶贫车间等项目个,产生收益2.31亿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81.89万人次;设立光伏扶贫公益岗位个,发放收益.19万元,带动贫困户户。
政策集成兜牢底线“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幸福,感谢好时代的好政策!”坐在明亮的新房里,看着回家探亲的女儿,茌平区杜郎口镇西李村贫困户袁秀珍回想起近几年来的生活变化,感慨万千。
56岁的袁秀珍从小患有眼疾,行动不便,比她大10多岁的丈夫因患脑血栓需长期服药,两个女儿由于遗传的原因也都患有眼疾。“一家人因病致贫,辛苦度日,看着都心酸。”村党支部书记郝乃祥说。
“看家里这条件,生活还有啥奔头。”就在她绝望的时候,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扶贫工作人员找上门对她家实施帮扶,不仅将她全家纳入低保,为她和女儿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帮助其流转了土地。之后,袁秀珍的房子纳入危房改造,圆了她的“安居梦”。
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犹如阳光,照亮她的家,温暖她的心。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要提高脱贫质量,“两不愁三保障”与饮水安全等是其中的关键指标。
落实各学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43.46万人次、7.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五重保障“一站式”结算,落实门诊就医“两免两减半”37.19万人次、.34万元,减免贫困患者住院费用26.19万人次、.31万元。
累计鉴定贫困家庭房屋户,投入资金1.38亿元,改造危房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铺设各级供水管网余公里,实现“同网、同源、同质”“一县一网”“全部达标”的供水目标。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元,超过省定扶贫标准。加强孤儿、重点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将其生活费标准提高到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次,名残疾人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
投资3.47亿元,改造重点村道路.23公里。投资4.5亿元,实施重点村农网改造升级和机井通电等民生工程,已全部竣工送电。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面达到“五通十有”标准。
……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正如贫困群众所言,在聊城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精准扶贫的温暖太多了。
锤炼作风汇集力量前不久,莘县王庄集镇大山合食用菌设备车间扶贫项目和旭源塑业捻线生产车间扶贫项目对项目标识进行了更新,使贫困群众收益比例、分配流程等内容清晰明朗,更方便接受群众监督。
“发现项目标识中的一些内容不详后,我们没有马上通知其更换,而是进一步考虑项目档案管理是否也存在纰漏。我们组织专班进驻厂区,对两个项目全面‘体检’。现在,两个项目无论是资产确权、项目运营还是收益分配都一目了然。”王庄集镇扶贫办主任赵丙亮说。
这一改变源于全市脱贫攻坚“规范提升月”活动。今年8月份,我市投资1.19亿元,突出抓好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质量、扶贫资金项目建设管理、档案整理、总结宣传“四个提升”和健全长效机制等工作。
力量在汇聚,共识在深化。
这是攻城拔寨的“硬核”力量。我市选派2.42万名县乡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配备名村干部负责村级扶贫工作,连续四轮选派第一书记名到贫困村帮扶,名干部组建43个乡村振兴服务队结对联系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公开遴选名村党组织书记,吸引名在外流动党员回村任职。
这是问题清零的实招硬招。明确“普遍暗访、挂牌督办、全面解剖”的方法论,先后开展精准扶贫“大回访、大整改、大提升”集中行动、脱贫攻坚“沉一线、抓整改、促落实”暗访调研、全市扶贫系统“抓重点促攻坚,大调研大整改”调研等问题整改行动,村村进、户户到、反复查、回头看。
这是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开展规范产业扶贫项目集中行动,聘请4家会计事务所,与市级项目专班混合编组,对个存量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开展行业扶贫政策自查整改,组织8个部门按照“数据共享、分别比对、发现问题、共同整改”的原则,比对核查疑似问题线索4.9万条。
……
聚焦聊城的脱贫攻坚战,成绩的取得并不轻松,我市广大扶贫干部以攻城拔寨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细致的作风,瞄准坚中之坚,攻克难中之难,成为聊城兑现扶贫承诺的生动实践。
着眼长效蓄力振兴10月16日一早,阳谷县金斗营镇莲花池村村民林秀芹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车来到家附近的即发华欣针织有限公司打卡上班。
“哒哒哒……”富有节奏感的电动缝纫机声,不间断地从车间传出。
50岁的林秀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赡养年过八旬的婆婆,供养正上大学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走不了太远。”林秀芹只能在家守着一点薄田和一眼望不到头的贫苦。
开进村的工厂给像林秀芹这样的贫困户下了一场“及时雨”。年11月,林秀芹被招聘到车间从事缝纫工作,每月能挣多元。“不出远门就有事做、有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心里踏实多了。”林秀芹笑着说。目前,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共有13名。
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是我市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一大创新之举。目前,全市投资12.4亿元,重点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偏远镇村建设“两场同建”项目91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
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8月25日一大早,一辆写有“姜店镇消费扶贫流动车”字样的皮卡缓缓驶入高唐县姜店镇大集。随着皮卡停稳,下车后的“售货员”、扶贫志愿者王连水开始忙着支货摊、摆商品。
瞅见“姜店镇消费扶贫流动车”的大招牌,来此赶集的东街村村民李金栓赶忙上前说:“这纯手工的辣椒酱越吃越有滋味,老板,再给我来一瓶。”“这是咱镇的扶贫产品,您买这里的辣椒酱,也是为扶贫作贡献了。”听王连水这样说,李金栓又从货摊上多拿了一瓶。
消费扶贫的不断升温,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绽开了幸福笑颜。今年以来,全市分三批认定扶贫产品种,在大型商超、市场成功开设60个消费扶贫专柜(专区),销售扶贫产品余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上,聊城步履铿锵:建立资源长效管理机制,落实扶贫项目资产“四权分置”,凡可形成固定资产的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确权到村;建立内生动力激发机制,开展“脱贫之星”、巾帼脱贫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推广积分制管理,设置扶贫公益岗;建立社会公益帮扶机制,市县两级建设爱心众筹平台11处,累计接受社会捐款余万元,发放物资15.8万余件。
越是接近山顶,攀登越加艰难;越是接近目标,越要奋力向前!站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千年小康梦想的历史交汇点上,聊城上下正以分秒必争全力冲刺的姿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奋力书写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时代答卷!
(稿件原载于年10月17日《聊城日报》A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