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而自在,魏晋南北朝的妆容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由于儒学的没落,玄学的兴起,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追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来表达高超的内在人格。再加上佛教东传,南北迁徙交流带来的眼界上的开阔。以及后宫佳丽、家伎舞女数量实在众多,必须以独特的妆容来吸引主人的眼光,因此种种原因,促成了魏晋南北朝彩妆上爆发式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由于薄葬导致的妆容文物数量的稀少,而大多呈现于文字记载的层面,故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文献层面的彩妆高峰时代。

白妆,即以白粉傅面,两颊不施胭脂,多见于宫女所饰。《中华古今注》卷中云:“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作白妆青黛眉。”这种妆式多追求一种素雅之美,颇似先秦时的素妆。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的洛神便是清新素雅的白妆青黛眉

晕红妆,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的一种比较浓艳的红妆。温庭筠《靓妆录》记载有:“晋惠帝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又作晕红妆”。

着晕红妆的北魏乐舞陶俑,

洛阳市博物馆藏,李芽摄

紫妆,是以紫色的粉拂面,最初多用米粉、胡粉掺落葵子汁调和而成,呈浅紫色。相传为魏宫人段巧笑始作。晋崔豹《古今注》卷下中载:“魏文帝宫人绝所爱者,有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紫粉复原品,李芽制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卷五:

“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至于巧笑如何想出以紫粉拂面,根据现代化妆的经验来看,黄脸者,多以紫色粉底打底,以掩盖其黄,这是化妆师的基本常识。由此推论,或许段巧笑正是此妙方的创始人呢!

“徐妃半面妆”,顾名思义,即只妆饰半边脸面,左右两颊颜色不一。相传出自梁元帝之妃徐氏之手。《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中载:“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徐妃半面妆”妆容复原

“仙蛾妆”,是一种眉心相连的眉妆。魏晋南北朝在眉妆上,汉代的蛾眉(又名“出茧眉”)、长眉与广眉仍然最为流行。晋崔豹《古今注》卷中便写道:“今人多作娥眉。”南朝梁沈约《拟三妇》诗中也有:“小妇独无事,对镜画蛾眉。”

“仙娥妆”妆容复原

但此时的长眉在汉代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妆台记》中叙“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好画长眉,今作蛾眉惊鹄髻”。文人诗赋中,亦有曹植《洛神赋》中“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赞辞及“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等。

可见,此时的长眉,不仅仅只朝“阔耳”的方向延伸,且已然是连心眉了。

“八字眉”。晋葛洪《抱朴子·祛惑》云:“世云尧眉八彩,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图5-8)李商隐《蝶三首》诗中描写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时也曾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公主出嫁尚且还画着八字眉,可见其流行程度了。

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彩绘画像砖八字眉女子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宫黄”等。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名。它的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或许是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了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妆容复原

北周庾信《舞媚娘》诗中曾写道:“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梁江洪《咏歌姬》诗中亦云:“薄鬓约微黄,轻细淡铅脸。”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多首诗中都曾提及额黄,如“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诗《戏赠丽人》);“约黄出巧意,缠弦用法新”(《率尔为咏诗》);“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美女篇》)。

染鹅黄的颜色,经试验,姜黄是一种很适合的材料。其染色后的效果是一种明亮的黄色,附着力强而且非常透明。

姜黄片及皮肤上色效果

自一千多年前起,姜黄(粉)作为药品就陆续被记录在古印度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泰米尔古医学“SiddhaMedicine”等诸多亚洲国家的古医学书籍中。印度人民自古认为姜黄粉内服有助于去除疾病,外用则可以改善皮肤健康问题。直到现在,涂抹姜黄粉也会被用在印度教各种宗教仪式及婚礼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东传,额黄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被中国女性广泛接受也是顺理成章。

除了染画,鹅黄也有用黄色硬纸或金箔剪制成花样,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的又称“花黄”。南朝梁费昶《咏照镜》诗云:“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陈后主《采莲曲》云:“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就连北朝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斜红”,为面颊两侧,鬓眉之间的一种妆饰,大多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若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其俗始于三国时。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便指此妆。这种面妆,现在似乎看来不伦不类,但在古时却引以为时髦,这是有原因的。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描斜红、画花钿的贵族女子,

大英博物馆藏。

五代南唐张泌《妆楼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之十分宠爱。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痊愈后乃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之仍宠爱如昔,其它宫女见而生羡,也纷起模仿,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这种血痕,取名曰“晓霞妆”,形容若晓霞之将散。久之,就演变成了这种特殊的面妆——斜红。可见,斜红在其源起之初,是出于一种缺陷美。

“梅花妆”,花钿的一种。六朝时特别盛行一种梅花形的花钿,称为“梅花妆”。相传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之状,且久洗不掉。

宫中其他女子见其新异,遂竞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后渐渐由宫廷传至民间,成为一时时尚,故又有“寿阳妆”之称。

吐魯番縣阿斯塔那13號墓出土十六囯紙本画作中的侍女,

两颊各画一朵梅花,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

“碎妆”,是指一种面靥画(贴)满脸的妆容。

六朝时的面靥相比于汉代已有很大的发展,形状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如似金黄色小花的“星靥”,“靥上星稀,黄中月落”(北周庾信《镜斌》);以金箔片制成小型花样的面靥,“裁金作小靥,散麝起微黄”(南朝张正见《艳歌行》)。

点面靥的咸阳平陵十六国女乐伎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渊渟岳立摄

并且,此时面靥已不局限于仅贴在酒窝处,而是发展到贴满整个面颊了,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故又称为“碎妆”。五代后唐马镐的《中华古今注》卷中便记载道:“至后(北)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便指的此种面妆。

帖五色云母花子的“碎妆”妆容复原

编辑:一子羊

推荐阅读:

《中国妆容之美》新书推介

——周代中原女性

——渲杂丹黄的南楚女性

简约与大气,西汉女子的妆容时尚

阳尊阴卑思想下,诞生了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造型师

听说电影《花木兰》还原了古代妆容?

本文节选自《中国妆容之美》

新书上线,购买点击下图:

草木子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zl/15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