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不易察觉,而且秋冬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让人防不胜防。秋冬季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据有关医疗部门调查统计: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病在心、脑,根在血液、血管。
国庆假日,气温骤降,当人们正享受着悠闲的时候,市二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却格外忙碌。10月3一5日三天时间内,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就有百余名心脑血管患者入院。为了确保心脑血管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市二院急诊科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针对近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情况,医院胸痛中心,恰好遇上正在忙碌的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护士长郭改平,“心血管病患者发病时情况往往比较危急,加上节假日期间患者数量激增,为科室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仅10月3日一天,我们科就接连收治了14个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了3台急性心梗手术”。郭改平急忙介绍情况,“国庆期间,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坚守岗位、日夜不休,加班加点地为患者进行诊治。”
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手术
为了帮助市民更好地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笔者走访了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正在值班的副主任彭旭辉。他说,心脑血管疾病是成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最常见的,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作用下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严重时会发生血管堵塞,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心梗、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屡屡见于年轻人,且年轻化趋势有逐年加剧的倾向。
秋季心脑血管病容易发作的原因有很多:进入秋季,气温由热转凉,迫使血管收缩,使血管变得更细,一些患者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再遭遇低温导致的血管收缩,很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流失严重,使血液黏度增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可能堵塞血管。
秋季室内外及昼夜温差加大,尤其是进入冬季,温差如在15℃以上,血管会剧烈收缩,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一旦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处,就很容易堵塞血管。急剧变化的温度对心率、血压、胆固醇水平、炎症反应及免疫能力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当超出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时,就容易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国庆期间,气温变化剧烈,加之人们出行频繁、情绪激动、应酬多、饮酒多、不按时服药……心血管、脑血管负担就会加重。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吸烟、中老年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能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心梗、脑梗的侵袭。
彭旭辉副主任提醒市民,应对秋冬之交的心脑血管病频发,要坚持“做足预防,立足日常”的原则,从五大方面入手:在饮食方面,饮食清淡、少油少盐、禁烟酒、多喝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在作息方面,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不过度劳累;在出行方面,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时增添衣物;在运动方面,规律运动,不过早晨练,不进行过激运动;在心态方面,情绪平稳,心情舒畅,避免较大情绪波动。
对于已经患心脑血管疾病及血压、血脂高的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