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消息传的太快。也有老人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些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开始焦虑,却没有应对的办法。
这段时间,关于延迟退休的事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平白的多上了5年班,想想就觉得难受。尤其是还要多缴纳5年社保,少领5年养老金。
遇见事情,老百姓的吵吵闹闹没有章法,总要有个明白人出来说道说道。清华教授董克用就一针见血,道出其中门道。
清华教授谈退休:把权利还给劳动者,博士不能和民工一起退休退休的事情,本就不能一刀切的去讨论。清华教授这点说的很好。我们要把何时退休的权利,交给劳动者。
我们都算是劳动者,这话就很好理解。一些学生初中毕业不读书了,步入社会去做学徒,做重体力劳动养活自己。
这时候的年龄大概在16岁左右,我们按照65岁退休算,他一共工作了49年。如果一直做的都是重体力劳动,甚至身体坚持不到65岁,就干不动了。
这时候生活质量和身体上的幸福感,会直线下降。和初中学历学生,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士毕业生。
我国博士正常毕业是29岁,有延毕的可能我们就算平均年龄30岁。博士毕业之后,多数从事脑力劳动,越老越吃香。
从30岁毕业开始工作,也是65岁退休,工作时间是35年。这时候博士们,还有继续工作的价值,我们很多院士,都在70岁以上。
毕业之后是从事重体力劳动,还是做脑力劳动,这个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无可厚非。但最冷静的思考,从人才利用的角度上来看,这样是不合理的。
重体力劳动者,在60+以上的年纪,不能继续创造原来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之前40几年的付出,提前退休,享受晚年生活没什么。
知识储备是越来越多,各种实验和设计,也和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医生,科学家,都会在退休之后被返聘,就是因为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这也侧面证明了,这些人退休,退早了。所以清华教授的那句,把退休的权利,还给劳动者,说的很对,我们有很多形式的劳动者,应该得到合理的规划。
合理的规划,对学生未来专业选择有很大好处我国这些年大学毕业生突破千万,吵着就业难,但很多岗位一人难求没人做。相关部门呼吁学生,选择技术类相关工作,来填补我国大量的技术类人员缺口。
技术类岗位和白领,科研等岗位,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工作强度,和未来保障。技术类岗位工作强度比较大,也比较辛苦,有些岗位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且现在学生毕业后觉得最好的归宿,就是体制内,为的就是老了之后的保障。如果技术类相关工作,可以提前5年退休,相信愿意选择技术岗的学生,会多很多。
这样对学生未来选专业有很大好处,可以实现专业之间的平衡。不然未来真的可能出现没人干活的场景。
每份工作,都要有一个吸引人的点,未来工作的选择也才能持平。如果每份工作,都是因为学历不足,能力不足,被淘汰,被迫选择的话,这个行业,会越来越落寞。
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高。清华教授说的很有道理,把人才,用到应该用到的地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不是一个口号,是切身的行动和规划。
一旦每个行业都有了良好的规划,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公平”,我们也就不用担心技术岗位人才缺失了,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笔者寄语:这次的延迟退休,和我们人口的出生率,有脱不开的关系。当劳动力减少的时候,延长劳动的时间,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清华教授的清醒,在于他身居高位还能看清楚底层人的辛苦。希望这样的专家多一些,我国绝大部分都是底层劳动人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