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伏”是避暑之意
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是一年之中
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来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表:
三伏天“暑邪”盛行
一不留神就落下病
毫不夸张地说:
入伏后
可谓“暗藏杀机”啊
小伙伴们不但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身体哦
自“入梅”以来,气温连续潮湿、温差大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脑血栓、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剧上升。
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上个月增加了30%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高峰。这是因为,一方面,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那么,入伏后
面对高温多变天气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为你提个醒:
注意7件事能帮你心脑“降温消暑”
注意这“七”件事:
一、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
二、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尤其是入伏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三、饮食要注意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四、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据统计,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
五、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六、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七、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
夏季高温
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营养科专家
为大家推荐一种
“零脂肪主食”
吃山药有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山药,很多人都知道山药能健脾开胃,益肾固精,高营养,低热量,非常适合小儿食用。其实,山药同样适合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食补,如果作为部分主食长期食用,则更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
山药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帮助消化,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对于血脂、血压、胆固醇“三高”的心血管患者来说,平时多吃山药这类根茎类食物取代部分主食,对身体健康有莫大的裨益。
山药则有养肺益阴,补肾固精的功效,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长期作为养生药膳。同时,山药还能能够减少皮下脂肪的沉积,避免肥胖,被称为“零脂肪主食”。
此外
有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
身体沉、脸上长痘痘的患者
在入伏即将到来之际
可以用“冬病夏治”来治愈
最后,专家提醒: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高峰。这是因为,一方面,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在高温天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的中老年人群平日病情控制不力,很容易引疾病。尤其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问题,碰上了夏天容易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因子,就会愈演愈烈,一发难收。
家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哦~
在此提醒:三伏天也是很多心脑血管极佳的治疗时期,由于天气转热,皮肤散热,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血管内“血脂垃圾”的分解代谢,从而能快速的消除血管硬化斑块,血栓等心脑血管隐患,所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抓紧三伏的用药治疗时期,保秋冬平安,上工治未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END和你同行
我们一起抗衰老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