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行业并购趋势增长如约而

前言

普华永道推出《年中国行业并购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系列,涵盖医疗健康、教育、物流、电力与公共事业、电信、房地产、零售及制药、生命医学八大行业。本篇是系列的第五篇,重点聚焦医疗健康服务行业。

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且经济下行冲击,中国医疗健康服务投资并购气氛仍然热情高涨。中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交易量及规模在年双双达到新高峰,共发生交易笔,年交易规模超过人民币亿元。随着新冠疫情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医改推进对全行业利益链条重塑,行业投资热点由院内向院外转移,数字医疗板块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医疗大健康生态的重塑势必成为长期趋势,变革过程将持续推动资本参与投资并购活动。

年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表现强势,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下五年 。原因有三:一是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在新冠疫情中充分凸显了战略重要性。疫情不仅导致全球原料药出现供需紧张、价格上涨,还给口罩、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带来强劲销售,同时国家和社会资本加大了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疫苗、抗病毒药品、医用防护、体外诊断产品(IVD)等方面的投入。

另一方面,医改持续促进控费整合和创新。年医疗行业出台了余项政策,深入推进“三医改革”(医疗、医保和医药联动改革),如推进第四批集采及集采常态化、支持儿童药物研发、多地出台法规鼓励中医药创新发展、医保目录调整走向常态化(首次建立企业自主申报机制)、发布医药代表备案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试点工作及推出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付费)方式。

此外,资本助力行业发展。年,共有76家本土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成功上市,覆盖科创板、创业板、主板、港股和纳斯达克,上市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尤其科创板继年开市以后持续为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化定价。一级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渗透率也不断提高。

01

年总体趋势概览

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披露交易宗,交易金额达亿美元,较年交易金额增长约73%,医药和器械两大板块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近五年历史新高。

医药方面

随着第四批带量采购落地、医保改革深化、鼓励创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以及资本市场上市新规和再融资新规松绑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助推,年医药领域投资达到井喷的趋势,交易数量达到宗,增长 5%,交易规模达到亿美元。剔除百济神州的超大交易影响后,交易规模较年的亿美元增长70%。

年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呈现出如下特征:

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创下近五年的 记录,平均交易规模达万美元;

超过一亿美元的交易共98笔,占年交易总额的69%(年超过一亿美元的交易共39笔,占交易总额的71%),连续两年百济神州发生金额超20亿美元的交易,创医药并购史之最;财务投资者主导年的投资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占总体交易的68%,首次成为交易金额和数量均 的交易类别,其中交易数量较年增长97%,达到笔,平均交易规模增长30%,达到0万美元;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或成趋势,共31宗财务投资人参与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基石投资或pre-IPO金额超过一亿美元的交易,交易金额约为95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约27%;

生物和生物技术板块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医疗器械方面

新冠疫情影响下,国内战略投资者对稀缺资产(体外诊断、医疗耗材)的整合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给财务投资人提供的快速退出机制,使得医疗器械行业走出年的颓势,年交易数量达到起,增长约94%,交易金额达到80亿美元,较年(27亿美元)强势增长%。

年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交易呈现出如下特征:

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近五年的 记录,平均交易规模达到万美元,较年增长52%;财务投资者继续主导年的投资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占整体交易的71%,交易数量和平均交易规模较年均增长两倍左右;超过一亿美元的交易共22笔,占全年交易总额的64%(年超过一亿美元的交易共九笔,占交易总额的56%);体外诊断和耗材领域分别为年最热门的器械细分领域,该领域的投资金额占总体比例分别为35%和27%;

海外并购持续低迷。

02

医药行业并购趋势

头部交易

年十大交易的金额合计约74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21%(年十大交易金额为亿美元,占总体比例为52%)。上市公司再融资和战略并购主导头部交易。

交易类型概览

财务投资者的大力参与拉动交易增长,年度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国内战略投资者积极整合,国内交易金额环比稳步增长;国外战略投资者入境交易自安进—百济神州这笔重磅交易后,回至一贯的低迷水平;

海外并购受中美关系和全球疫情的影响依然不甚活跃。

国内战略交易

年国内战略交易保持活跃,平均交易规模上升至万美元。上市公司跨行业整合并购、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借壳上市、分拆上市等为交易主旋律。

战略投资者中,上市公司仍然为并购的主要参与方,在传统领域竞争激烈以及自身发展速度较慢的环境下,借助资产或股权收购进入新领域并加快收入和利润增长。如:

南方双林拟以溢价近六倍收购哈尔滨派斯菲科生物制药,以期进一步拥有更丰富的血浆来源和销售渠道。海利生物拟出资1.4亿美元收购药明生物的离岸合资公司药明海德香港30%的股份,以联合从事疫苗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CDMO)业务,建设集疫苗原液(DS)及制剂(DP)生产、质量控制(QC)实验室于一体的综合疫苗生产基地,并为全球市场生产及供应疫苗。华润医药拟以54亿元收购博雅生物,以此突破自身在血液制品这一空白领域的突破性布局,并进一步加快生物药业务板块的发展。

中国生物制药公告以五亿美元入股科兴中维,新增上市公司新冠灭活疫苗业务线,同时助力科兴中维扩张疫苗产能。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年国有企业更多参与了对国内上市公司控股权及上市公司资产的收购:

实控人为浙江国资委的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收购中医药企业康恩贝20%的股权;实控人为重庆国资委的重庆医药收购天士力旗下的医药流通及药品零售业务天士营销99.%股权;

实控人为新疆国资委的凯迪投资收购德展健康约13%的股份,本次交易后德展健康的实控人将变更为新疆国资委。

此外,国内战略投资并购中,也出现了不少跨行业并购的身影:

以化工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君正集团收购大安制药31.17%股份,以进入血液制品领域;

从事食品及饮料杂货分销的亚洲杂货拟收购卡替生物技术,涉足干细胞生物工程领域。

国内战略交易——细分领域

受到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攻关重大新药和疫苗的政策指引,以及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整体看好的影响,生物及生物技术板块的交易持续活跃,年全年交易数量为69笔,交易金额合计28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相反,传统制药板块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较之年略有下降。

财务投资者交易

受科创板开市、创业板注册制落地、港股生物科技板的持续利好影响,以及随着再融资新规松绑,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交易金额和数量继年之后再创新高,年投资数量达笔(较年增长约一倍),交易金额亿美元(较年增长%)。私募股权基金(平均交易规模为一亿美元)继续呈现投资阶段后移的特征,如投基石(康方生物、诺诚健华、开拓药业、嘉和生物、云顶新耀)、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百济神州、药明康德、康泰生物、凯莱英等)、私有化并购(泰邦生物)等。

就投资领域而言,同类首创或同类 型生物制药、疫苗、人工智能(AI)药物研发是年财务投资人较为青睐的板块,相关大型交易包括:

从事肿瘤、免疫疾病、感染疾病和心肾疾病生物药的云顶新耀获得高瓴资本、康桥资本数轮融资,于10月登陆港交所,获得2.3亿美元的基石投资。高瓴资本、晨壹资本出资约20亿元人民币,战略入局华兰生物的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占其约15%的股权。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晶泰科技于9月宣布超额完成3.亿美元的C轮融资,创造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额的 纪录。

海外并购

升级和全球新冠疫情扩散等各种因素如预期,共同导致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保持低位徘徊,但较年有显著增长。全年共发生33笔交易,交易金额合计约13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未进行海外并购。

致力于肿瘤免疫疗法、中枢神经用药、AI药物研发等具有技术性创新性的标的公司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中国平安与日本盐野义制药成立合资公司,药明生物收购拜耳生物制剂工厂,康龙化成收购美国CRO公司,腾讯、百度领投AI小分子发现公司,为海外并购增添了一丝亮色。

年十大海外并购案

IPO

科创板和港交所仍然是医药板块年IPO的主要登陆地,特别是科创板持续吸引高速成长的企业。由于科创板上市条件的放宽以及自身研发项目的突破性成功,这些企业在科创板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化定价。年共有21家药企登陆科创板,募集总金额约为亿元人民币;共有15家药企登录港股,募集总金额约为亿美元。

年的52家上市医药企业中主要包括针对肿瘤免疫疗法、创新化学药物、编码化合物、眼科疾病药物研发的企业,也不乏中药、疫苗、胰岛素、儿药等企业。

03

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趋势

头部交易

年未出现单宗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交易,前十大交易的金额合计35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44%,较之年头部交易规模大幅增长(年前十大交易金额为16亿美元,占比60%);财务投资者主导头部交易,主要为优质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基石投资。

资金主要向外科手术机器人、体外诊断、高值介入类耗材与微创类耗材与器械(如心脏介入、心脏瓣膜、微创外科等)、智能设备聚集。

年十大金额并购案

交易类型概览

财务投资者的大力参与私有化、上市公司再融资和pre-IPO,年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国内战略投资者走出低谷积极整合,国内交易量价齐升,数量增长48%,平均交易规模增加59%,基本恢复到年的高位水平;国外战略投资者入境交易一贯低迷;

海外并购受中美关系和全球疫情的影响进一步萎缩。

国内战略交易

年国内交易强势反弹,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较年均大幅增加,基本恢复至年的水平。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行业内整合等为交易主旋律。

制药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医疗器械企业,打通产业链或提高运营效率:

如从事心脑血管药物的德展健康拟投资从事消毒科技的长江脉70%的股权,以拓宽产品管线;位于大连的连锁药房博琪医药出资收购从事检测设备经销业务的科格默生物全部股权,以期在西南地区获取强大的分销渠道;

云南白药拟通过增资和受让部分老股获取从事智能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的金健桥70%股权,以进一步深化在智能中医医疗器械和数字中医系统领域的合作。

与医药行业类似的是,年国内战略投资并购中也不乏跨行业并购的身影,特别是出现了房地产公司涉足医疗器械行业的案例:如

格力地产战略入股从事体外诊断行业的科华生物工程,加速扩张大健康产业链;同期与珠海医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资设立了珠海高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口罩等医用物资;新湖中宝拟收购专注于血液体外循环治疗领域的蕙新医疗34%的股权,以拓宽公司在高科技医疗板块的投资布局;

主要从事纺织品买卖、石油贸易等业务的共享集团拟收购远望发展66%的股权,外拓公司业务至外科口罩生产。

国内战略交易——细分领域

受到疫情影响,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以及口罩和消毒类产品的标的公司受到追捧;其他介入类高值耗材以及骨科植入器械由于其具备的技术含量和刚需性,也是国内战略整合的稳定方向;其他领域主要包括手术机器人、商业流通、血液制品及相关设备、基因检测以及净化设备、智能化医疗器械等。

IVD再次稳坐年国内战略交易细分赛道的头把交椅。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体外诊断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体外诊断市场中高端技术仍然由外资四巨头占领(罗氏、丹纳赫、雅培、西门子),中低端技术领域则大部分实现了国产化。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特点有: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无法同时兼顾试剂和诊断仪器、产品类别日趋丰富依赖技术创新等,与国际巨头相比,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市场竞争实力,尚存较大差距。因此借着本次疫情所带来的热度,体外诊断行业将进一步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整合和研发投入,以扩大公司规模和提升技术实力。因疫情而火热的核酸检测领域,相关企业在享受疫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提前考虑未来疫情结束后业务转型及如何保持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该领域年的战略投资包括:

迪安诊断增资子公司广州迪会信,进一步深化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香港医思医疗集团拟收购栢立医学化验所97%股权,进一步提升医疗及保健服务。

耗材是年第二大战略投资的细分赛道,主要来自具备高技术含量和刚需性的介入类高值耗材以及骨科植入器械:

健适医疗收购尼科医疗80%股权。尼科医疗专注于取栓支架行业,其自主研发的“尼科脑血栓取出装置”用于移除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中的血栓,从而使血流恢复畅通,是我国目前 获得批准的国产取栓支架;西藏诺迪康药业拟向利用3D打印技术从事心血管植或介入产品研发的机构阿迈特医疗器械投资收购阿迈特约9.86%的股份;爱康宜诚拟收购美敦力旗下从事生产、销售及研究骨科植入物及手术器械的理贝尔生物全部股权;

宝莱特拟以一亿元人民币收购苏州君康医疗51%的股权,扩充公司血液透析膜领域耗材业务。

其他赛道百花齐放,包括商业流通,血液制品及相关设备、基因检测以及净化设备、智能化医疗器械等,如:

国际收购若干家境内医疗器械分销公司,以整合商业流通领域;

海尔生物斥资5.5亿元收购从事血液采浆设备和相关耗材制品的重庆三大伟业90%的股权,完成血液安全下游产业链布局。

财务投资者交易

伴随年创新器械类公司成功登录资本市场,年继续发生多起私募基金作为基石投资人的大额交易(如康基医疗、沛嘉医疗)以及pre-IPO交易(如微创心通、博奥晶典),另有多起私募基金参与的定增或非公开发行(如迪瑞医疗、乐普医疗、安图生物等),以及参与医疗器械企业分拆上市前期融资(如微创医疗机器人、思路迪诊断)因此交易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年的四倍。与此同时,风险资本的投资活跃度也有所增加。投资领域而言,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影像设备、商业流通等其他领域也是财务投资人的主要投向。

对投资领域而言,IVD依然是财务投资者追捧的热门投资领域,包括肿瘤、癌症等 诊断产品、核酸检测产品、诊断试剂盒等,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占比约为30%。心血管、神经介入等耗材领域紧随其后,为第二大热门投资领域,投资数量占比约为22%。

海外并购

受中美关系和全球疫情的影响,海外并购在年进一步萎缩,交易金额和交易规模均降至近五年 (年全年仅披露10宗交易,交易金额四亿美元)。财务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平分年海外并购交易,财务投资者更偏好研发智能设备的标的公司,而上市公司的投资重点则为高值耗材、心血管手术微创产品和医药包装机械等。国有企业仍未进行海外并购。

年五大海外并购案

IPO

年共有24家医疗器械企业上市,融资总额亿元。覆盖体外诊断(含癌症早筛、核酸检测)、骨科植入耗材、心血管植入、手术机器人、眼科材料、康复医疗器械、手术吻合器、X射线平板探测器等细分领域。

展望

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使健康和医疗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刚需,由此,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再次被给予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qz/1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