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后,国产替代下一站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http://m.39.net/pf/a_4484871.html

当各路投资人都在寻找下一个微创医疗的时候,意味着过去外企享受的超高利润正在消失,游戏规则和竞争者们都在改变

尹莉娜

年,中国开出史上第一张医疗器械价格垄断案件罚单,处罚金额高达1.亿元。

这张巨额罚单由国家发改委直接下达,其递送的对象,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一企业美敦力。至少从年起,美敦力与下游经销商达成协议,牢牢控制其医疗器械产品的转售、医院各环节的销售价格。

涉及高价垄断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心脏血管、糖尿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因为当时美敦力在这些市场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五年后,心脏冠脉支架经国家医保局集中带量采购,平均价格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多元,真正落入了“寻常百姓家”。而这一政策得以实行的前提是,由中国厂商自主研发生产的冠脉支架,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有底气也有实力与“美敦力们”叫板降价。

从受制于人到占据主导,冠脉支架就此成为国产替代的“最佳代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也造就了近十家相关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其中,港股上市的微创医疗市值现已突破亿港元,A股乐普医疗、蓝帆医疗等也均达数百亿元。

当外围观众开始好奇,“下一个冠脉支架在哪里”的时候,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下一战已悄然打响。在万中国患者期盼的脑卒中(亦称中风或脑梗)领域,前沿的技术、利好的政策、积极的资本都已入场,数十家本土创新企业正在摩肩擦掌。

谁能研发出匹敌国际巨头的器械产品,快速占领最广泛的下沉市场,并在竞争中不断丰富管线,实现前瞻布局正向复利,谁就有望成为下一个微创医疗。

一项改写脑梗救治指南的新技术

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就一项微创技术连发五文,研究结果轰动全球,中美两国相关临床救治指南随之改写。

通过一根微型导管从腿部血管进入人的大脑,然后将脑血栓从中拉出,全程几十分钟,便能将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

机械取栓手术简易示意图资料来源:《急性卒中机械取栓白皮书》

这项技术被称为机械取栓手术(下称“取栓手术”),五项全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证实,手术治疗后,患者免于残疾、恢复功能独立和提高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显著提升。只要救治时间及时,90%卒中患者的血栓都能以此取出。

这一消息,令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位中国人十分振奋,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缪中荣教授,也被称为“猫大夫阿缪”,他因为长期坚持以熊猫形象在医学漫画中科普卒中知识而广受欢迎。

第二天,缪中荣便发表了一篇详细介绍取栓手术的科普漫画。早在十多年前,他在国内牵头撰写的早期指南就曾将取栓手术纳入其中。如今中外指南的同步改变,让他更加坚定了技术推广的信心,他想让国人广泛了解这一疗法,越快越好。

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是中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5%,也就是谈之色变的“脑梗”,其成因主要是脑部大血管闭塞,未经及时救治大概率可致残、致死。

数据显示,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每个25岁以上中国人,一生中都有近40%的几率患病。这种疾病呈现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医疗风险高的“六高”特点。

脑梗的治疗经过了约30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成熟的取栓疗法。缪中荣谈道,“从年以来,主要依赖溶栓方式进行救治,也就是说血管堵了,想办法把堵住的血栓溶解掉。但这必须在卒中发作后4.5小时之内进行,且仅适用于不超过8毫米的小型血栓。”这意味着,对于发现不及时超过黄金救治时间,或者血栓过大的患者,医院和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走向瘫痪甚至死亡”。

直到20年后,取栓技术的到来,终于打破了这一局面。缪中荣在手术台上无数次亲眼见证,原本处于昏迷或者偏瘫失语的卒中患者,当血栓被拉出的那一瞬间,立刻有了反应,甚至能够说话、活动。

“使用取栓术治疗的窗口期最长能延至24小时,对于大体积血栓同样有效。治疗效果上,患者术后可独立生存的概率提升了一倍,也省去了重症监护、康复照料等方面的经济负担。”缪中荣说。

在中国,截至年已有超过万脑卒中患者带病生存,这一人数仍在不断增加。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取栓治疗领域的一片新市场。

行业研报显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介入器械市场的市场规模年为3.81亿元,到年已扩增到19亿元,而据测算,其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为26.5%,预期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然而,在通往这片百亿元市场的路上,还有许多待解的问题。当前,中国脑卒中取栓手术渗透率极低。年中国手术数量4.58万台,渗透率仅1.7%;而美国年渗透率即达到20%以上。

这么好的技术,中国市场为何难以快速展开?

据了解,制约取栓术渗透率的原因可归为三大方面:

一是不了解。大量患者及家庭对于脑卒中疾病本身,以及取栓手术疗法的了解并不多,发病后未及时就医,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二是用不上。神经介入被称为介入手术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技术开展有一定难度,对医生的培养、医院院前急救通道的建设,以及诊断设备和手术器械的配备等多个方面都有要求,因此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三是用不起。虽然从长期来看,取栓手术相比传统疗法更具经济效益,可以为患者、家庭及医保基金节省大量费用。可单纯比较一次性所需的治疗费用,5万-10万元的取栓手术,则比溶栓高出数倍。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具体剖析一次取栓手术的费用结构,其中器械耗材占比60%-80%,剩下的则是配合使用的药物及医生的技术服务部分。而前者的价格决定权,并不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多年来,国内神经介入器械市场90%以上依赖进口产品,美敦力、史赛克、强生等外资企业的进入,让中国患者得以从无到有地使用上支架取栓等先进技术,但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也成为制约技术下沉、惠及更广泛患者的重要因素。业内有声音指出,如果这些器械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即使在医生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患者接受手术的意愿依然很难提高。

这样的情况在医疗领域并不罕见。一针难求的九价HPV疫苗、疫情时期断供的呼吸机,以及曾经的冠脉支架等,都经历过“卡脖子”的困境。这些技术受制于人的结果是,国内患者必须为高昂的价格买单,并且忍受供应不足的风险。

年美敦力垄断案曝光后,时任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处长徐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一句直揭根本的感慨——医疗器械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竞争很不充分”。

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是,只有在市场充分竞争下,才能倒逼价格降低,让技术和产品普惠大众。在医疗器械领域,这也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去年因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价而“走红”的冠脉支架,事实上就是这一领域最早实现国产替代的“崛起样本”。

世界上首个冠脉支架植入术发生在年,而这一技术进入中国时,已经是十多年之后,冠脉支架市场全部由进口产品占据。

20世纪末,以微创医疗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开始奋起直追,用了近20年时间,实现了从全面落后,到同台竞技再到领先国际的水平,并且一步步地实现了中国市场的国产洗牌。甚至到年,国产冠脉支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

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时也造就了近十家上市公司,其中,港股上市的微创医疗市值现已突破千亿港元,A股乐普医疗、蓝帆医疗等也均达数百亿元。

新十年启幕国产器械的爆发前夜

此前在微创医疗工作八年的王国辉,曾代表微创参加国家外科植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导修订数十个行业标准,这对当时的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见证了冠脉支架从技术追赶到实现国产替代的全过程后,他发现,神经介入领域具有出现“下一个冠脉支架”的极大潜力。

首先,脑卒中患者的颅内机械取栓手术,与心血管领域开通冠状动脉的操作类似,都属于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临床推广价值极大;其次,脑卒中和冠心病在中国的患病人群均达千万级以上,市场规模庞大;第三,脑卒中领域器械格局像极了十多年前的冠脉支架市场,基本由进口产品垄断,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

年,机械取栓被中美两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指南以最高级别推荐,开始广泛在临床推广。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制造》由国务院签署印发,“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是重点方向之一。

就在那时,王国辉看准机遇创立了心玮医疗。

从数年后的今天回望,他当时的果断是正确的。火热的政策、滚烫的资金、先进的人才……都从那一年开始如海浪般涌动,年也被业内称为神经介入领域“黄金十年”的开启之年。

LYFECapital管理合伙人陈刚从事医疗行业投资十余年,活跃在中美两地。他很早便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qz/1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