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高血压报告》的数据,高血压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1/3成年人的常见问题,全球患病人数高达13亿。在中国,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高血压患者数量近3亿,而且患病人群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尽管高血压在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却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左心室异常肥厚和扩大,同时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诱发心脑肾等重要组织脏器的缺血和缺氧,并形成微动脉瘤。当血管发生破裂时,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梗、脑梗等危重疾病。这也是为什么高血压被戏称为“无声杀手”的原因。
01血压超过/80,血管就会变硬!
很多人认为血压只有超过了/90,才会危害健康,实际上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那些血压在-/80-89的人,其动脉硬化进展的风险增加了%。尤其在年龄40-59岁的人群中,血压越高,动脉硬化的风险呈递增趋势。有趣的是,收缩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比舒张压更为显著,其中,收缩压在-的人,其动脉硬化的风险相比于收缩压小于的人增加了%。
血管硬化,又被形象地称为粥样硬化。这种病理状态可以形容为血管内壁沉积的杂质宛如黏稠的粥,导致管壁逐渐硬化丧失了弹性。
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被视为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元凶”。
岁的老人,降压标准是多少?
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了全球适用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以“基本标准”和“最佳标准”两种管理标准的形式,为全球高血压患者提供实用指导。
进入年3月6日,《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版》正式发布,为确保时效性和科学性,对管理要求、血压测量、降压目标值、综合干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调整。
根据我国的降压标准,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在/90mmHg以下。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等,若耐受较好,降压目标则应在/80mmHg以下。
年龄在65-79岁的患者,降压目标设定在/90mmHg以下,若耐受良好,可调整至/90mmHg以下。而对于80岁以上的患者,降压目标为/90mmHg以下。
与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相比,我国标准较为宽松。ISH基本目标要求至少将血压降低20/10mmHg,最好控制在/90mmHg以下。
关于高血压治疗是否需要强化的争论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