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扎西
转换:俊霞
编辑:刘健
摘要: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症特点及联合用药特征。方法基于全国20医院HIS数据库中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和医嘱信息,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例患者中,年龄中位数为70岁,65~80岁患者数量最多(47.99%),其次为45~65岁(30.47%);住院天数多在15~28天(56.71%);西医合并疾病频数排名前3位分别为高血压病(14.09%)、冠心病(7.79%)和糖尿病(4.96%)。联合用药频数最高的西药为阿司匹林(63.76%),中药为疏血通(45.86%);联合西药药理作用频数最高的为抗凝剂(76.15%),中药功效作用为活血化瘀剂(84.26%);联合2种西药频数最高的是前列地尔+阿司匹林,中药是银杏叶提取物+疏血通;联合的2种西药药理作用最高的为抗凝血药+血管活性药,中药功效作用为活血通络剂+活血化瘀剂。结论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病理因素以血瘀多见,其西医合并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治疗上应注重西医合并疾病的治疗以及活血化瘀法和抗凝法的使用。在联合用药上,中西药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注重中西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脉血康胶囊;缺血性脑血管病;医院信息系统;病症特点;联合用药
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类型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脑梗死,约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86%[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万~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余万人,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2],70%为缺血性脑卒中[3]。脉血康胶囊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具有破血,逐瘀,通脉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4]。其有效成分水蛭素,是从动物药水蛭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含65个氨基酸残基和3对二硫键,具有高度特异的抗凝血酶活性,具有抗凝抗血栓等药理作用[5]。实验证明[6~9],本品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血清甘油三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脑血流量,具强的纤溶活性和抗凝血活性。本研究对全国20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症特点、用药情况、合并用药及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为更好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IS大型集成数据仓库,共检索到全国20医院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例患者的住院信息,分析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西医合并疾病、诊断信息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
1.2数据标准化本研究医院,医院采纳的标准各不相同,研究者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10]对西医疾病进行标准化;药物名称参照药品说明书进行标准化,所有药品均使用化学名称,并按照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其中西药按照药理作用分类,中药按照功效主治进行分类。剔除患者一般信息中的重复数据、信息表中错误数据等。
1.3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AS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合并用药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信息见表1。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IS大型集成数据仓库,共检索到全国20医院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例,性别缺失例,其余例患者中男性例(58.51%),女性例(41.49%);年龄缺失11例,其余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0岁,65~80岁患者数量最多(47.99%),45~65岁年龄段患者人数次之(30.47%);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6天,以15~28天患者数量最多(56.71%)。最早病例为6年05月16日,最晚病例时间为年05月24日。
2.2西医合并疾病的频数特征根据HIS数据中西医诊断的信
息,对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合并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位于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14.09%)、冠心病(7.79%)、糖尿病(4.96%),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
2.3脉血康胶囊联合中西药名称和药理作用的频数特征本数
据库检索到例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医嘱记录,记录中包括种西药和种中药。从使用频数上看,西药位于前5位的有阿司匹林、前列地尔、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桂哌齐特等药物,中药位于前5位的有疏血通、银杏叶提取物、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感冒清热(见表3)。从药物分类角度看,西药位于前5位的有抗凝血药、血管活性药、钙拮抗药、脑血管药、抗高血压药等,而中成药则以活血化瘀药、活血通络药使用最多。此外,化痰止咳剂、凉血解毒剂、散风解热剂、扶正祛邪剂的使用也较为频繁(见表4)。
2.4脉血康胶囊联合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提取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使用的药物进行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分别进行脉血康胶
囊与其他种2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由于脉血康胶
囊与其他3种药物联合使用支持度较低,因此未列举。
2.4.1脉血康胶囊联合2种西药名称和西药药理作用的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与2种西药联合使用,最常与前列地尔+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联合使用,支持度分别为28.05%、20.95%、19.28%(见表5);与2种西药药理作用关联的组合为抗凝血药+血管活性药、钙拮抗药+抗凝血药、钙拮抗药+血管活性药,支持度分别为59.9%、42.4%、41.9%。
2.4.2脉血康胶囊联合2种中药名称及中药功效作用的关联规则分析脉血康胶囊与2种中药联合使用时,常与银杏叶提取物+疏血通、丹红注射液+疏血通、血塞通+疏血通等联合使用,支持度分别为24.46%、9.66%、7.34%(见表5);与2种中药药理作用关联的组合为活血通络剂+活血化瘀剂、化痰止咳剂+活血化瘀剂、凉血解毒剂+活血化瘀剂,支持度分别为43.78%、13.70%、13.05%(见表6)。
2.4.3脉血康胶囊联合中西药名称及中西药药理作用的关联规则分析脉血康胶囊联合中、西药名称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西药阿司匹林、桂哌齐特、前列地尔、硝苯地平、硝酸异山梨酯,中药丹红注射液、疏血通、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使用较为常见(见图1);脉血康胶囊联合中、西药药理作用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西药钙拮抗药、抗凝血药、脑血管药、血管活性药,中药活血化瘀剂、活血通络剂联合使用较为常见(见图2)。
3讨论
3.1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症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全国20医院HIS中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65~80岁患者数量最多(47.99%),住院天数以15~28天最多(56.71%)。从性别分层来看,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年龄分段和西医合并疾病分布上男性均多于女性。
年龄与卒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11]。研究表明[12,13],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狭窄程度随之加重。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并且性别差异在急性卒中的短期预后中也存在差异,导致男性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女性[14]。另外有研究证实[15,16]:女性内源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使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低,发病时间晚。住院天数集中在15~28天,这可能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案和治疗疗程有关,2周以后病情转入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出院,以控制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及康复治疗为主。
3.2使用脉血康胶囊的患者西医合并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
系通过本研究发现: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7],这与本研究分析得出常见的合并疾病相符合。
高血压早期易导致血管的损害,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长期高血压可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形成和发展,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而导致脑血栓形成。研究表明[18,19]:老年男性的高血压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呈正相关,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变异性又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又具有相关性。
糖尿病易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高血糖水平与缺血性
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20]。有研究证实[21,22],糖尿病人群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大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此外,胰岛素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脑动脉硬化程度与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平行关系,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23]。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病风险明显增高,尤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脑血管病是其主要死因,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不断增加[24]。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能与卒中或TIA有关,而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可能与无症状性卒中存在相关性[17]。
冠心病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25]:同一人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患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相关性,这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应区别对待。本研究合并冠心病患者较多这可能与年龄和高血压病相关。
3.3“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本研究得出,活血化瘀法和抗凝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即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由于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导致肝肾损伤,影响肝肾精血运行和生化进而导致瘀瘀阻脑络,外有所激,卒发为中风,因此,瘀是始终贯穿于本病始终的病理因素[26],故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法和活血通络法。
西医学认为[27]脑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血管闭塞(主要为栓子),而栓子的来源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原位血栓的形成、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塞或心源性栓子脱落;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成机制主要为微血栓的形成,其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或者动脉内膜易损病变诱发微血栓形成。总的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以栓子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治疗上多以抗凝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为主。
3.4“虚”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药化痰止咳剂、凉血解毒剂、散风解热剂、扶正祛邪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较为频繁,这可能与中风病本身的病理特点有关。中风病的病机可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核心病机以虚为本[28]。中风病病因发展大体分为两类,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突出了风、火、痰、虚、气、血诸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虚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明代张景岳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虚损”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因素。因此,虚是作为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肾为先天之本,蕴含先天之气,肝肾同源,肝肾亏虚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随之盛衰变化的生理特征相一致;二是,中风病患者由于平素养生失摄,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而致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患者元气亏虚而发为本病。人体元气亏损,脉络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则易受外感六淫的侵袭而伴发外感病。
3.5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20医院的HIS数据库,由于数据分布于不同时间段和全国不同地区,因此在原始数据分布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倚性,在格式和标准上难免存在不统一、缺失、重复等现象,混杂因素相对较多使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研究仅以使用脉血康胶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病例数据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代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体情况,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注]更多信息和参考文献均略,需要者请与编辑联系。
作者简介:
高阳1,张寅1,谢雁鸣1*,陈仁波1,张文丽2,庄严3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2.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3.中国医院,北京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