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权健,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

博古通达文化,趣闻,演义世界,生命,人文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故,多读书,多思考午休读点书

作者

国馆

来源

国馆(ID:guoguan)

在中国近代历史,一说到慈禧太后,很多人都是对她都是愤恨不已。以至于,当人们听到慈禧太后陵墓被掘尸挖坟后,也是不施于一丝的同情。我们先来讲讲慈禧太后这一生究竟干了些什么,在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她还是很老实本分的。然而,咸丰皇帝一死,慈禧就开始了她的夺权之路。先是抢先一步从热河回到了北京,然后联合醇亲王抓住了八个顾命大臣,之后一并杀了。后来又把她的对手慈安太后给下毒毒死,自此慈禧就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权力生涯,而这整整维持了40多年。这次40多年里,慈禧掌握的大清王朝可谓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呀。先不说与外国列强的各种战争输多赢少,单单就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白白送出去的土地就能让慈禧无地自容,香港岛割让了,辽东半岛也没了,甚至后来台湾岛也丢了。而慈禧却还在自顾自地挪用海军军费来给自己过生日,不管国家死活。慈禧太后临死之前,曾经向身边的太监打听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太监告诉慈禧:光绪帝吃得香,睡得好,身体健健康康的。慈禧一听,立马不乐意了,直接派人毒死了光绪皇帝,而慈禧自己也在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撒手归西。她留下的三条遗言,想必读者朋友们看后肯定会唾骂不已。第一条,后世女子得干预政事。这条大家看后想必都会呵呵,慈禧自己本身就是个女人。大清刚开国的时候,老祖宗们借鉴了前朝的教训后,就规定女子不可以干政,即使是受人尊崇的康熙皇帝祖母——孝庄太后也不敢过多干预政事,而是辅佐朝政。但是慈禧太后呢,她自己找了借口把持了48年的朝政,皇帝成年之后也不将政权归还。然而慈禧死了之后,却又把这个规矩立了起来,真可谓脸皮够厚的。第二条,立溥仪为皇帝。我们都知道,满清皇朝后期,国家江河日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溥仪当时只有三岁,在当时,满清皇室里还有比溥仪大得多的子孙,为何慈禧太后却偏偏选择一个三岁小孩呢?原来,慈禧当时有私心的,她认为假如自己的病能够好,那么自己之后还能继续过垂帘听政的日子。但是,几个时辰之后,慈禧太后就死了,留下了一个岌岌可危的清朝。第三条,禁止太监干预政事。我们都知道,清朝开国以来,很少有太监干政的时候。一方面,清朝皇帝借鉴了明朝太监干政的现象,另一方面,清朝皇帝自身比较勤奋,愿意亲力亲为地处理政事。但是,到了慈禧这代就又不同了,慈禧却培养出了几个大太监,比如李莲英安德海等人,这些太监的权势让很多大臣都畏惧。来源头条号凡尘往事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过有时会给生活中带来一些小困惑。例如,河南有这么两对“双胞胎县”,名字只差一笔,看上去经常容易傻傻分不清。特别是在物流快递发达的今天,看得快递小哥那叫一个懵逼。双十一包裹紧急派送中,快递小哥们,你们还好吗?01沁阳泌阳先看沁阳县,属于河南焦作市,位于河南西北部。算是一个年代较久的古县,境内有一些历史遗迹,著名的神农山也在这里。沁阳这个名字,是民国时才取的,因为此地在沁河以北,北为阳,所以叫沁阳。泌阳县,属于河南驻马店,在河南南部。这也是一个年代较老的古县城,跟沁阳一样也是因一条河得名。西汉时,这里有一条河叫比河,此处叫比阳,比也写作沘,又叫沘阳。到了元朝,改比阳为毗阳。朱元璋打跑蒙古人,明朝又将此处改名为泌阳。改名的人估计没想到,这一改改出来个“双胞胎县”,与不远处的沁阳撞脸了。据说,由于沁阳与泌阳名字太像,还直接左右了一场战争的胜负。年冯玉祥与阎锡山一起讨伐蒋介石,发动了著名的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在军事会议上决定,双方各派一支军队在河南沁阳集结,组成联军攻打蒋介石的河南省政府。谁知,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将沁阳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结果冯玉祥的军队赶去了泌阳,联合作战就此失败。这位作战参谋也因为多写了一撇,被枪毙了。02郏县陕县这对双胞胎县,名字不是多一笔,而是左右调了个个,看起来像照镜子一样。郏县,春秋时叫夹邑,后来也曾短暂叫过别的名字,隋朝时也不只是谁在夹字的右边加了个耳朵,就成了今天的郏县。如今,这里属于河南平顶山市管辖。陕县,属于三门峡市,靠近山西。陕县在秦朝时设置,此处“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因地势而得名。“陕,隘也”。别看陕县只是个小县城,旁边的陕西省之所以叫陕西,就是因为这个叫陕县的小县城。双十一刚过,快递小哥快来科普下大学同学有个郏县的哥们,之前就多次听他抱怨,说从浙江寄回郏县的东西,被送到了陕县。后来手贱,去郏县、陕县、沁阳、泌阳几个贴吧逛了一圈,发现被这几个奇葩名字搞懵逼的,可不止是浙江的快递小哥,全国的快递小哥们都被这四个名字绕的一脸懵逼。好吧,双十一大战又硝烟四起,趁着双十一热潮还未散去,赶紧给快递小哥们科普一下:沁阳在焦作,泌阳在驻马店;郏县是平顶山的,陕县是三门峡的。

一直以为,所谓保健品,也就卖点害不死人的淀粉和糖,骗点老人的钱而已,虽然没用,但也不会有多大危害。看多了才知道,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01

央视财经的报道:浙江嘉兴的一名老太太,七十多岁,很节俭的那种,曾因为弄丢十块钱而懊悔好几天,并贴寻钱启示。

因为身体不太好,被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看上,先是一个劲地叫阿姨、叫奶奶,叫得可甜,赢得老人的信任后,便说他们有一款产品可以延长寿命,老人没防备,几番下来,便被洗脑。

之后,老太太天天去保健品公司开会,谁都拦不住,谁拦她,她就跟谁急。台上的推销员一说话,台下的老人们就使劲鼓掌,大声说:“对!对!对!”

开完会之后,老太太就抱着一大推保健品回来,市场上从未听过的牌子,三年下来,一屋子都是。老太太家里只有一张她的照片,还是和保健品推销员的合影。

在那之后,老太太不再吃药,就吃保健品。荤菜也不买,就为了省钱买更多的保健品。家里要装修,她不同意,要买保健品,保她一条命。

三年里,她总共花了32万。花到连过年的钱都没有,邻居说,有一年过年,老太太还是找别人借了块钱。

三年后,老太太去世了,还是在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活动上去世。保健品公司没受到任何影响,他们称,号码是国家卫生部给的。

图片来源于电影《路边野餐》

在去年的3·15晚会上,也有一场的类似的案例:老人姓陈,三年前从河南到青岛,帮女儿带娃。

没来多久,老人就被当地某保健品集团的推销员瞄中,不到一年,先后骗取六万余元的保健品钱,说是可以让老人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方旅游,却一直没有兑现。

去年1月,保健品公司又骗取老人3万元,还让老人瞒着家人,连发票都没有。后来,老人去旅游公司询问,旅游公司的人告诉他,用这9万块,到他们说的地方来回游三次都足够。

老人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钱是怎么也要不回来了,因为连发票都没有,哪怕一丁点的证据都找不到。

去年3月11日,家人一直在等老人吃晚饭,却一直不见人影。三小时后,家人得知老人在海边死亡的噩耗,是自杀!

离老人不远的沙滩上,遗落着他的裤子,里面有封遗书,字迹凌乱,上面写着:

“眼看着我与老伴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的近10万元基本泡汤,内心很难过,非常非常地抱欠(歉)……的的确确对不起大家……”“让我拿着近4年来的近10万元钱在黄泉路上实现旅游梦吧。”

一直以为,所谓保健品,也就卖点害不死人的淀粉和糖,骗点老人的钱而已,虽然没用,但也不会有多大危害。看多了才知道,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02

一个关键的问题,保健品有用吗?

某大品牌保健品代理商说道:“不吹不黑,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两个特性:一是没毒,二是没用。”

也许很多老人会问,我吃完之后感觉好了很多啊,这和心理暗示有关。

《民主与法制》报道: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老人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

其实是中了推销员的“攻心计”!

《慈善公益报》的调查,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

不少老年人购买了来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花了很多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影响健康。说没用,还真算是客气了。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如果你还有疑问,《人民日报》曾发文:《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说得很明确,时间,目前为止;地点,在中国生产;对象,所有保健品;结论: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卖到三四百元一盒,保健品的价格之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尽管保健品的厂商在宣传时会表明自己使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

如果你还觉得保健品的维C更好更有效,那只能说明,你真的是太有钱了!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03

《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哈尔滨养老的一位老奶奶,生活无忧,每月还有元退休金,经年累月,攒了不少钱。

但自从社区来了名推销保健品的小妹后,老奶奶就被拉入了某健康养生群,代理每天在群里推销某“保健果汁”,具有“喝了不得病”的神奇功效,老奶奶心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奶奶不仅退休金“月光”,连几年攒下来的储蓄也全部见底,换回来一堆胶囊、骨密度丸等保健产品。谁都拦不住!

湖北谋生物科技公司的销售员曾这样说:“不是在于这个产品的好和坏,而是靠你的督导,我们这边的顾客,就算你卖一泡狗屎,他也会情愿去买。”

保健品的套路,防不胜防,很多老人毫无抵抗力:

套路一:免费送物,吸引注意

郑州的张女士被骗,就仅仅是因为一双鞋子。“那天我在花园上走,一个小伙子到我面前给我发传单,说他们在做一个活动,去参加的话可以免费领取一双鞋子!”

张女士跟着过去,发现好多和她一样的老人,为一双鞋子而来,他们正坐在室内上课,听一种叫“排癌细胞”的保健品宣讲,讲完之后,很多老人排队去抢,张女士也跟着去抢。

前后去了三次,免费的鞋子领到了,药也买了三盒,一万多。回来一吃,拉肚子,想退货,等了大半年也没能推掉。

简单一想,都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人性的弱点,却恰恰在于对利的无法抵抗,尤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点小利就能把人唬得晕头转向,却不堤防,馅饼下面往往有陷阱。

图片来源于电影《路边野餐》

套路二:嘘寒问暖,拉近感情

一名保健品业务员透露道:“业务员对老人真是亲,没事儿就打电话唠唠嗑儿,逢年过节去家中送礼,比对自己父母还尽心。”

一个劲地“奶奶”“奶奶”唤,叫得比自己的儿女还亲、还甜蜜,帮这帮那,按摩搓脚,把老人哄得乐呵乐呵的,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看到一个新闻,一卖保健品的推销员被警察抓住了,被骗的老人很惋惜,还替骗子求情。警察问为什么?

老人说,其实知道是假的,可是那小伙子对自己特别好,嘴特别甜,让自己心里热乎乎的,平时自己的孩子忙,没多少时间陪自己说话。

在这样的情感攻势下,老人们对他们非常信赖,心甘情愿购买其推销的保健品。哪怕明知毫无效果,为了获得更多的关爱,也愿意掏钱买货。

图片来源于电影《路边野餐》

套路三:免费体检,危机恐吓

大街上,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一张桌子,上面摆一台不大的仪器,一名穿白色制服的中年人,看上去像医生,旁边竖一广告:免费体检!然后有好几十号老人排队检查。

老人把手指往仪器上一放,稍过片刻,穿白大褂的就对老人说,“您这是脑血栓!”“您的血管硬化比较严重”“高血压”“低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告知老人,你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病,有几种,而且很严重,哪怕没那么严重,也会故意夸大。目的只有一个:让老人觉得,你再不买保健品吃,就快要不行了!就快要死了!

行业内,这叫“下危机”。“会下危机吗?什么叫下危机,就是不治就死了,不治就躺了,对,就是你哪儿不好,不治就完了!”

惧怕死亡,是人类的心病,哪怕再豁达,也不能坦然面对,老人更加。如此一来,老人的心就不在平静,这时候,穿白大褂的就开始推销起来了。(来源:齐鲁网)

套路四:专家坐镇,打消疑虑

经过多重的铺垫和渲染,所谓的“专家”讲座,就是打消老人防线的最后一道攻势。推销会一般会在酒店举行,上档次。

然后会有一名高大上的专家到访,有一串响亮的头衔,某某知名医学大学的资深专家。会将他们的产品一顿胡吹。是真是假,还是有用没用,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很难辨别,何况老人。

一般情况下,看到专家都发话了,老人的心理防线便垮了。

最后,整个会场便骚动起来了。一个套餐动辄上万,那些平时连肉都不舍得买的老人,顷刻间有一掷千金的豪爽,下起手来,丝毫不会手软。不少老人,甚至将毕生的积蓄,全部砸进去。

一名从保健品公司离开的的推销员是这样说的:所谓专家实际上都是“托儿”,他们讲述一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知识与案例。惋惜的表情、叹息的语气会紧紧地抓住老人的心,最后让你去买他们的保健品。有了这些铺垫,老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来源:《民主与法制》)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04

曾有媒体走进多个社区,问卷调查位老人,发现超过69%的老人购买过保健品。有不少保健品推销员,就专门蹲在公园,挑孤独的老人下手,拉家常,要电话。

这么多老人上当,保健品套路多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和老人自身也有关系:

·健康焦虑

长沙有一名陈老爹,69岁,有高血压、高血脂,每月要去附近的保健品公司听几次讲座,然后拎一大堆保健品回来,连名字都没听过的那种。说是可以治病,能够延年益寿。

有食用的,也有佩戴的,还有所谓的“产生负离子”的塑料花,,一屋子到处都是,一个月也就来块的养老金,积蓄用完了,就找人借。老伴不给钱,他还吵着要离婚。

要是谁敢拦着,他就和谁急,那是和他的名过不去,陈老爹说:“我去听健康讲座时,专家说这些保健品能根治很多病,还嘱咐我一天吃21粒,要坚持,不能停。”

医院一位副院长说,老年人多数存在对健康的焦虑心态,容易被暗示,主观上愿意相信一些保健品的所谓功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心理暗示的催眠场,让老人特别相信某一产品的功效,以及所有相关的说辞。”

焦虑,是骗子的最爱,上当受骗,从来都是如此。年轻人焦虑赚钱,容易被传销骗,老人不焦虑钱,焦虑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骗。说白了,还是收的焦虑税,哪怕已过天命之年。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消费陋习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东西越贵,效果越好,便宜的反而没疗效。一盒维生素E,药店30块,保健品店块,他们一定要的。

这背后还有一种攀比心理,别以为只是年轻人爱攀比,老人也爱,别人都买了,我也买得起,总觉得花了几千块钱买的保健品,说出去有面子。

·缺乏陪伴

为何老人易陷保健品骗局?有老人坦言: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是希望有人陪陪自己。一伪姓温的老伯说道,其实很多时候,他都不想买那么多保健品,只是那些销售特别热情,觉得不买都不好意思。

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会长陈文广说,老人去买保健品,大多是心里空虚,希望借此来弥补。所以,独居的老人向来是推销员的重点对象。

如果老人都有陪伴,有聊天的伙伴,有倾诉的对象,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让推销员乘虚而入。曾有网友留言道:“你都没有卖保健品的了解你爸妈,你说他们信谁?”当儿女责备父母愚昧、被骗的时候,是否反思,我们曾好好地陪伴他们。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

作者: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重磅新书《与世同流,但不合污》正火热销售中。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f/11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