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建安院士运动锻炼的利与弊

科室主治:中医内科、中医妇科、眩晕等疑难杂症诊治;脑卒中偏瘫康复(脑梗塞、脑出血、脑血栓),脑外伤术后康复,脊髓损伤截瘫康复,骨科术后康复,小儿脑瘫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中西医结合治疗。科室治疗项目:微针刀、时氏电针、肢体康复,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康复训练(ST)、关节松动术、吞咽康复治疗、心理康复治疗、针灸、推拿、正骨、拔罐、理疗、射频消融、中药熏药、埋线减肥。

西方最古老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提出:“运动就是生命”。

当人们在讲运动有多么好时,总有人会说:“我不动,也很好”。还有的人提倡像乌龟一样不动。那我们就先来讲“不动”有什么弊端↓。

人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恒温动物,与乌龟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的代谢不可能像乌龟一样静止时大幅下降。

01关于脑梗病

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所有缺血性疾病,如:脑梗发病最常见在什么时候?是凌晨!往往早上起来才发现有问题了。为什么是凌晨呢?因为我们在直立位到睡觉时的卧位,身体血液发生了重大变化。

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去厕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还是去厕所,从晚上到早上的尿液唯一来源就是血液。早上小便量ml,全身血液总量约0至ml,这样我们就少了10%的水分,血液粘稠度就增加了,血液流速会变慢,就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一旦形成,原先有基础病变的狭窄血管会更加狭窄。凌晨时又是多梦时间,情绪一激动,就会出现脑梗塞或者是心肌梗塞。

虽然多喝水会有点帮助,但是仍然无法改变血液量的减少和血液粘稠度的增加。于是我们反复强调:任何长期卧床都是有问题的,而产生血栓性问题的发生率,在所有卧床的患者身上都会表现出来,无论是什么疾病。

例如:临床上长期卧床的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

为什么直立的人不发生,而患有骨折、脑血管疾病、脊柱损伤或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就都会有深静脉血栓?就是因为卧床不运动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关于呼吸

很多人误以为躺着呼吸更方便,其实躺着呼吸是不好的。

不用讲那么多生理学的道理,最直接的就是,当你跑完步呼吸急促时,你会站或者坐,但不会躺下来。

无论心脏病发作还是慢性肺气肿发作,没有人能平卧。咳嗽严重时也是坐起来咳,就是因为坐和站,吸气会更多一点。特别对肥胖的人来说,躺着还可能会致命,大量脂肪和胃肠道脏器会影响横膈膜的下移。

03关于气体交换的效率

人是唯一一个以直立位为行动方式的动物。

我们肺中血液和空气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肺中有多少氧气能进入血液,带至全身。只要是卧位,空气交换比例就不合适,只有直立,气体交换的效率才能提高,因此想保证身体氧气的摄入与代谢就要用直立位,包括病人。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全部要求三十度卧位,而不是零度平卧,就是这个道理。

04关于骨关节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容易骨质疏松?

钙摄入少是个原因,但其实我们吃的食物结构从年轻到年老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怎么年轻人就不骨质疏松呢?请大家记住一个著名的骨科定律——骨骼的密度和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骼上的力。

举2个例子:

1、海里的鱼,骨骼嚼一嚼就可以吃,用手一折就断了,鱼的重力被浮力抵消了,所以骨密度低。而陆地上的动物骨骼就和鱼差别很大。

2、人身上有两个部分是由两根骨头支撑的,一是前臂,一是小腿。小腿胫骨根很粗壮,而腓骨很细,粗壮的是承重的,细的不承重。小儿麻痹患者瘫痪的那条腿又细又小,就是因为它不承重。

宇航员都是万里挑一最健康的人。在地面他们一定不会骨质疏松,但是从太空回地球后百分之百一定骨质疏松,是因为在天上没有重力。

骨质疏松也和运动量有关,青少年运动量很大,而老年人运动量很少,所以不想骨质疏松不能只靠吃,一定要运动。

还有就是内分泌,一讲到内分泌,就要讲到糖尿病。

代谢异常除了和吃有关外,运动是一个重大因素。为什么儿童年轻人没有Ⅱ型糖尿病,到了老年就成了常见病?

因为肌肉不动,就会引起糖代谢障碍。劳动人民很少有高血脂和糖尿病。上世纪50、60年代,就很少人受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威胁。

说完了“不动”,我们再来谈谈“动”。

我们用身体学来谈一下“等张”“等长”的观念。

“等张”,就是关节屈伸张开,如走路;“等长”好比伸直胳膊手持重物或蹲马步。日常运动主要包括耐力和有氧运动。

中国传统的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这类就属于“等张”有氧训练。站桩、八段锦等一些固定动作就属于“等长”耐力运动。平时运动要把耐力和有氧运动结合起来。

什么是健康?

老百姓认为没有病叫健康,那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不是健康的。

有人说,没有功能障碍是健康,那我也不健康,因为我戴了眼镜。

中国《黄帝内经》里说,健康就是天人合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定义是:人与环境相处的积极关系叫做健康,如果是负面关系,就是不健康。

解释→如果我们因为疾病、外伤、衰老而不能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相适应就是不健康。

腿伤了、中风了或心理障碍天天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和所处的大环境就是不融合。相反,尽管腿伤了拄着拐杖也要上街;下肢瘫痪坐轮椅也要出去;人虽然老了,但依然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你能说我不健康么?所以,人能积极适应环境就是健康。

我们来讲讲人对运动的适应,今天只讲一个超量恢复机制。

运动量超过我们平时肌肉承受的量,肌肉就会合成新的肌肉蛋白,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能力。每天能走一万步,有一天能走一万一千步时,就有了超量恢复机制。如果把走路改成慢跑,你同样会适应慢跑。每一个人每天、每月都要有意念,不断挑战自己。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年9月,不小心骨折。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现代医学也讲骨折后要固定、静卧天。

足部三个点支撑地面,我的一个点骨折,医院的建议是手术,不手术也可以,保守治疗打石膏固定,卧床两到三个月。手术治疗,评定工伤九级,自然愈合,评定工伤十级。

但我自己是搞康复医疗的,我不走这条路。我决定一天也不休息,每天都要走。当然,我做了一些措施,如右脚减压鞋垫,让骨折部位不直接承重,并且配了一副拐杖。

第12天爬中山陵15公里,第18天徐州云龙湖跑步10公里,第70天中国康复马拉松赛21公里,第80天广州马拉松赛42.公里。

很多人现在也不相信,说我跑完马拉松是我意志坚强。我的真心话是如果忍着痛不可能把42公里跑完。

我们想一下,哪些因素帮助骨骼愈合?

第一因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因素,适当增加压力促进愈合。

学过医的都知道,骨折后2个星期血液循环不好,也不受力,骨折断裂线会更加明显。有没有可能施加压力让断裂带更加紧密。当然要用紧密的力而不能用让骨折错位的力。我自己是学医的,所以有机会自己实践了。

今天只是科普讲座,而愈合与治疗还需要很多条件与专业知识,请大家不要简易模仿,我们只是要强调人和运动的关系是值得深化的。

谈到马拉松,我说说我和马拉松的故事:老年人能不能跑步?

两年多前,我和我所有的患者和老年朋友说:“50岁以后慎重选择跑步的锻炼方法。”

年,哈尔滨的朋友送了我一双很贵的跑鞋,我想不用它跑步太可惜了,开始尝试着跑。第一次3公里,满身是汗,之后4公里、6公里。三个月后,我跑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很惊讶自己竟然跑得下来。

同时,我完成了人生一个重要变化——体重降了十kg。上一位教授讲的我很赞同:不吃减肥是有问题的,短时间见效长时间一定出问题。但是运动让我两年时间在不减少饮食的情况下,一直维持在这个体重,从来没有反弹过。

以前因为工作繁忙,我每年都要有一次重度病毒感冒,严重到每年要住一次院,但从年开始,我没有看过一次病,吃一次药。年十次马拉松赛,其中两次全马。不要追求成绩,跟着感觉走,但要坚持。我今年66岁,64岁才开始运动锻炼,还有什么不能做到?

医学的本源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医疗标准要提高,医疗消费要降低,人均寿命要延长,特别是健康寿命要延长。

运动是医疗中的一个大环节。医院里常用的问候语是“祝您好好休息、早日康复”。好好休息能不能早日康复呢?休息是必要的,但休息的目的我们要清楚。目的是要保证运动,而不是说休息是为了不运动。

医疗的生命体征有四个: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生命体征不等于有生命价值,比如脑死亡,体征都正常但已经没有脑的活动,也就等于宣布死亡。所以要把运动体征加入,成为第五体征。合理的、长期的、积极的运动是我们健康生命体征的一部分。

此外,运动在慢病防治过程中会促进细胞自噬(好细胞把坏细胞吃掉)作用,来防治肿瘤。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听到不能手术,就卖房卖车去周游世界,等周游完了回来一检查,肿瘤没了。肿瘤去哪了?被好细胞吃掉了。还有骨折之后的骨痂没了,都是被自噬作用吃掉了。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大隅良典就证明了这个现象,国际权威媒体——《自然》杂志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小老鼠运动4个星期,皮肤下注入肿瘤细胞,继续运动两个星期,对照组的皮肤癌下降61%,即便发生皮肤癌,癌变体积也小71%。

最后,很多人怕伤膝盖而不愿意跑步?

年初,一篇国际文章指出,除了竞技运动员膝盖损伤外,正常跑步者膝关节问题低于不跑步者。

第一,跑步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大家怕跑步磨损软组织,但是学医的都知道软骨是没有血管的,它的代谢是靠压力挤压的,像海绵挤水吸水一样,没有压力就没有软骨代谢,走路跑步的挤压能帮助软骨代谢。

第二,关节的稳定性。

跑步会不会损伤韧带,答案是,如果你不循序渐进的锻炼,直接就去高强度跑,很可能因为关节不稳定导致损伤,但循序渐进的提升肌肉力量,韧带就不会损伤。

所以,运动锻炼是一种修行,它不是娱乐。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生命活力延续到80岁、90岁、岁,有质量才是活着,人生就是马拉松,不到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谢谢。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冬冬本科学历*康复主治医师*康复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西平县第九届政协委员*驻马店市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师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足踝和脊柱异常矫治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分会委员*中华针刀医学分会委员*针刀医学专家;科室特色:脑中风偏瘫康复、脊髓损伤截瘫截瘫康复、小儿脑瘫康复、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内科。本人专长:擅长运用中医、经方,中药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诊治;擅长运用微针刀医学治疗:眩晕、脑中风偏瘫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等,体悟“大成拳”又名“意拳”“站桩功”创立“时氏内劲推拿”;以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理论结合中医针灸创新创立———“时式电针”在针对早期脑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疗效卓越属首创、独创。在脑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中、后期治疗中运用“于氏手功能康复新手法”和“功能微针刀医学”治疗康复,康复疗效达国内一流水平;学医二十年有余,临床经验丰富,体悟颇深,臻至大成。

专家提示:根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医理念对康复患者循循善诱、渐进康复。知行合一,契而不舍每天坚持参悟“道德经”、禅悟“金刚经”、体悟“大成拳站桩功”;开创出:无力中出有力、出真力的“内劲推拿手法”;并配合时主任创立的以西医诸家康复技术理论与中医针灸相结合的———“时氏电针”为特色(彻底解决了在脑卒中康复中心针灸室与PT室、OT室,“打架”的这个全国性难题);同时应用功能针刀、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心理康复治疗等,并结合运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及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体系”;郑卢医学《火神派》:“扶阳理论体系”;用药必先岁气,天人相应,五运六气理论体系;中医鬼才--倪海霞;王伟中医思想等中医思想理论为指导,在恬淡虚无状态下取象比类,脉、证、人、天,合参体会病人气血阴阳的情况,辩证施治,运用经方中药,逐渐形成我们科独特的中西医诊疗体系,对脑卒中、中风偏瘫、骨科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截瘫、小儿脑瘫,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常见病和内科疑难杂病的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诊疗特色;及亚健康状态调理治未病,颈肩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在中医界,康复界处于领先水平,疗效显著!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病入院需有专业康复医师或康复治疗师到场评估指导进行良肢位摆放等康复专业技术服务(早期康复治疗特别是良肢位的摆放等关键点是后期患者康复的保障,与临床治疗同等重要,也是现代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常人群每天跑跑步、练练太极拳,站桩功、大成拳都会感到一天有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身体健康长寿、脑卒中偏瘫患者和脊髓损伤截瘫及骨科术后患者和小儿脑瘫患者,更需要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每天坚持终身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最好每年在康复科康复理疗推拿按摩两到三疗程不等,每个疗程一到三个月不等。我们的康复理念就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当中,卧、坐、行皆是康复。躺下就做搭桥,坐下就撑手等等。在康复医师指导下的终身康复训练(包括练习大成拳、站桩等)生命不息,康复不止!治未病,简单说就是“中医教(叫)你不得病”,也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本门诊专为健康人、亚健康人群、病初愈康复者而设。专家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等方法,了解您的体质状况,并根据您的医学体检结果、以往看病的资料等健康档案,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习惯,排查危害健康的因素,为您制定全面、深入的健康调养计划,指导您如何正确养生保健。通过各种健康干预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调节心理、平衡膳食、运动调理等方法,增强体质,改善健康,防治疾病,真正的实现未病先防。关爱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f/1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