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语文丨常见的植物意象

北京哪所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

常见的植物意象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赞颂。

01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02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03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04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兰花多生于荒僻无人的幽谷,且容色素雅,始终代表“花中君子”的高尚情怀,用来比喻甘平乐道的隐士高人实在再恰当不过。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把兰草作为自己“内美”的象征,作为诛除邪恶、抗拒流俗的方式。他汲取兰草的精神,落脚于人性的自足和政治的抱负。

李白有诗:“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元代吴海的《友兰轩记》中称“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夫国香则美至矣,幽居则薪于人薄矣,不以无人而不芳则固守而存益深矣。三者君子之德具矣。”

清代郑板桥极喜画幽兰,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干秋不变之人”。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植物。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01

刘兼《新竹》“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表现了竹子的高风亮节。

02

苏轼《绿竹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03

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菊花虽不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

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陶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赞扬菊花的高尚人格。

“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游子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1

■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2

■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3

■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托思亲恋乡之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本身就是一种用语言形成的艺术。意象是中国之审美,也是诗词创作者寄托情思的载体。将意象融入到诗词中,就会使两者完美结合。

在解读诗词过程中,意象是一个突破口。在意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依赖于联想,结合自身的诗词文化素养不断地充实诗词的内通,从而达到理解诗词内容的目的。

图文编辑:林珏慧

责任审核:陈常春李蔚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s/15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