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旅游业务的好转让26岁的小张,一家旅游公司的经理,陷入了繁忙的工作中。熬夜加班成为常态,特别是在旺季,为了业务顺利运转,小张经常忍受着连夜工作的辛苦。
大约一个月前,小张开始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以及脖子疼痛等。这些症状持续了好几天,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更糟糕的是,小张连正常的饮食也无法进食,整个人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
最初,医院就诊,但医生们都未能明确病因。他几乎每天都在昏睡中度过,让医生们感到困惑。直到后来,医院的仔细检查中,小张终于被诊断出患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医生表示,这一病因可能与小张长时间过度劳累,以及体液过多流失有关。
好好的血管,怎么就堵塞了?血管堵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形成主要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阶段:
刚出生时:此时血管内壁光滑富有弹性,厚度适中,确保血液畅通无阻;
儿童时期:血管逐渐发生变化,渐显斑块形成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脂质和胆固醇开始沉积,血管斑块初现,同时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并发生钙化;
中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中废物和垃圾沉积逐渐增多,加之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的影响,血管壁上附着的胆固醇也逐渐积聚;
老年时期:斑块沉积加速,血管壁变得更厚,最终导致血管堵塞。
血管堵塞有哪些危害?血栓分为红血栓和白血栓两种类型。红血栓相对体积较大,容易阻塞脑部粗大血管,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相当高。而白血栓相对较小,堵塞的血管也较为细小,因此造成的脑梗死面积较小,危害相对较低。
尽管血栓个头较小,但其潜在威胁不可小觑。血栓会随着人体血液在全身游走,一旦到达血液黏稠、流速减缓的区域,或者进入比血栓直径更小的血管时,就可能引发堵塞。
在动脉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可能导致远端动脉缺血,从而导致器官或组织缺血坏死。而在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可能导致血流淤滞,进而引发肢体肿胀。
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腿部,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脱落,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血管堵塞严重的人,身体或出现4个迹象血栓可分为两大类:脑血栓和下肢静脉血栓,它们表现不同,需要在症状上进行明确区分。
脑血栓
脑血栓是指由脑动脉主干或其他部位的病变引起的情况,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封闭,形成血栓,从而影响脑组织供血。以下是脑血栓的一些前兆症状:
1、突然眩晕:脑血栓最常见的前兆之一,特别是在早晨洗澡前、后或疲劳时经常出现眩晕症状。
2、突发性剧烈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随抽搐、昏迷、嗜睡等症状,可能是脑血栓的迹象,疼痛可能在夜间导致醒来。
、经常打哈欠:患有缺血性脑血栓的人在未发病前可能经常打哈欠。
4、走路姿势异常:脑血栓的形成可能影响大脑控制运动的区域,导致走路蹒跚、无力或四肢麻木等异常动作。
下肢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发红和发热。如果血栓脱落并到达肺部,可能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间歇性跛行:在下肢血管缺血的情况下,行走时可能出现间歇性腿痛,休息后症状缓解,但继续行走时会再次发生,形成反复出现的现象。
2、双腿水肿:典型的血栓症状之一是下肢水肿。患者通常双腿水肿的程度不同,也可能一侧出现肿胀而另一侧没有。水肿除了伴随可能的腿部疼痛外,本身也是血栓存在的明显迹象。
、下肢麻木:血栓形成时,可能导致四肢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下肢麻木的症状。
4、疼痛和发热:血栓的形成引起炎症,同时可能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疼痛。炎症和血栓的吸收过程可能使体温升高,产生发热现象。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血管堵塞?血管堵塞后,一些人尝试使用一些民间偏方,如喝醋、喝红酒等,试图软化血管、排毒,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对通血管并无实际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强调保护血管健康的原因在于,动脉硬化是无法逆转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是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
年龄引起的动脉硬化无法返老还童,而且形成的粥样斑块已与血管壁融为一体,不能通过民间偏方软化。
此外,喝醋和喝红酒等方法并不可靠。醋虽能溶解钙,但人体有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大量醋摄入不会使血液变酸性。而酒精含有致癌物质,用红酒软化血管也不科学。
清理血管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多喝水,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于排出代谢废物。
此外,日常预防血管堵塞还需注意饮食清淡、均衡,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定期体检。血管健康关乎整体身体运行,预防血管堵塞对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