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末文苑夏日凌晨三點半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5.html

夏日凌晨三點半

作者:馬世傑

高緯地區的夏日凌晨三點半,天已經大亮了。如果是晴天,東方天際應該有紅紅的霞光湧現。這些年,由於環境的破壞,水汽的減少,看朝霞或是晚霞似乎成了一種奢望。在小的時候,霞幾乎天天看得到。現在霞沒有了,代之的是霧霾,當然霧霾也能讓陽光散成紅色,不過那是一種暗紅或者是血紅色,由於視線裏都是灰塵顆粒,看起來迷迷茫茫的,很不舒服,不像水汽散出的霞那麼明快美麗。北京的霧霾是很有名的,一次去北京出差,住在清華附近,那天霧霾很重,時值夕陽落山,透過霧霾,看到太陽血紅血紅,比平時大了許多,更奇特的是,太陽缺了一角,像日蝕的樣子,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是被西山的山峰擋住了一塊,由於霧霾遮掩,整個西山都看不見,於是就成了半空中太陽少了一角的景象。

三點半,醒來就聽得到嘈雜的聲音。有早行人的腳步聲和說話聲。有人在匆匆趕路,去辦什麼急事;更多人是早起遛彎,也許是老齡化社會的一種現象,遛彎的人中不乏腦血栓患者在做康復鍛煉,這在以前是少見的。還有很多人是趕往菜市場的,推著各色商品的是菜市場的商販,早早趕去是為了占個好的位置,多賣點東西,賺一份生活;拎著兜的是買東西的人,往往是些年齡大的人——覺少,起的早,年輕人是不行的,貪睡。當然,也有三點半才下班的。

在北京工作時,租的房子就在西門子大廈後面,抬頭就看得見大廈中的燈光。半夜十二點的時候,大廈裏面依舊燈火輝煌。早晨兩點的時候,還有一半的燈在亮著,早晨四五點的時候,還有些零星燈火。

一次和岳母說起哪一輩人更辛苦的話題,她說她文革插隊到蔣家大橋,每天做農活,鏟地,她沒有力氣,卻偏偏被安排跟著隊長後面鏟地,隊長鏟的快,她跟不上,挨批評,最後把苗都給鏟折了。我沒有和她辯論,但是我知道那個時候,她們還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作息還能夠符合生物規律,對身體無大礙。體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健康。而現在的人們生活完全獨立於生物習慣之外。所謂的腦力勞動或者機器代替人不但不利於健康,反而讓人們的體質越來越差。以至於高知分子,企業老總,猝死的事情屢屢發生。身體倦了容易恢復,腦袋累了,就很危險。

三點半的嘈雜中除了人,更多的是車聲。很久以前,人們騎自行車,除了鈴聲不再有其他的聲音,現在,汽車噪音就大得多。神經衰弱的人會感覺到很難過。以前還有馬車聲在清晨響起,那是早起進城賣地產貨的農民。馬蹄敲打在柏油路面上,清脆的聲音傳出很遠,很好聽。現在馬蹄聲絕響久矣。

我住在公司的公寓裏,靠近城郊,清晨,有很多的鳥聲。近兩年不知為什麼杜鵑鳥多了起來,杜鵑叫的很早,布穀布穀的聲音迴響在田野裡,很有詩意。我仔細地觀察過,杜鵑叫了一個小時,公雞才開始司晨。看來雞比杜鵑懶。想想住城市的人多少有些可憐,多年聽不到雞叫,偶爾聽一回,竟然激動的不要不要的。想想那些住在鄉村的人,天天聽得到鳥鳴蟲唱,雞聲嘹亮,估計都會心生厭煩。也許他們做夢都想住進城裡的高樓大廈。真應了那句話: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就像你與你的戀人擦肩而過,彼此可能會想一輩子,如果娶到家中,沒過幾年都變成了匹夫匹婦,打打鬧鬧,視如寇仇。

夏日凌晨三點半,是一些早開的花的黃金時段。最常見的就是牽牛花,在籬笆間,在樹枝上,在豆角架裏,在人家的牆頭。紅的,紫的,白的,帶花點的,重瓣的,單瓣的,一朵朵,一簇簇,帶著朝露,仰起一只只小喇叭,喜洋洋的吹奏晨光曲。牽牛花,英文名字叫作:morningglory。翻譯過來就是:清晨的榮耀。喇叭,軍樂,授勳的時候吹奏。看來,英文名字更貼切。待到日上三竿,熱氣撲人,牽牛花就卷起了喇叭,估計是起得太早,回家補覺去了。

夏日凌晨,有時候還會有晨霧,那是美麗的夢幻景色,只有早行人有機會欣賞。晨霧如果是在山裏,會幻化出千姿百態的景觀,遮住了山腰,你就會看到一個山頭飄在半空;遮住了山頭,你就會看到一座山鑽到了雲裏。如果是一縷霧氣在山腰,飄來蕩去,那就是一條白龍在山間飛舞。我曾經看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六月的淩晨的油菜田裏的霧氣,薄薄的一層輕紗,在金黃的油菜花海中舞動,有著分明的層次感,像夢幻。有一種衝動,想過去把它抓住,再披到身上,可是走近了,卻不見了。只感覺到頭上,身上潤潤的。

當然,夏日的凌晨,也可能在下雨。這就給懶床人一個很好的藉口——看,不是我不起床,是天不讓我起來。於是卷卷被子,再睡個回籠覺。夏日清晨的雨,同樣有魅力,那是絕對的天籟。如果是小雨,就是沙沙的聲音,如果大雨,就是嘩嘩的聲音。最好聽的是簷溜,或急或緩,叮叮咚咚。仿佛一架巨大的揚琴被敲響。這時候,如果再有一兩聲雷聲,就成了樂隊裏的架子鼓了,響在天上,震在心裏。裹在被子裏面的你可以關閉一切感知,只留下耳朵和心,去體味這天籟,就像在欣賞班得瑞的音樂。

夏日凌晨三點半,也許有很多的故事在發生,畢竟夏日是火熱的季節,像人的壯年,有很充沛的精力,要去做很多事。同時也要給人生攢一些積澱,以作日後的談資。

.06.20

作者簡介馬世傑馬世傑,土生土長之雙城人。受家庭影響,自幼愛讀書,涉獵廣泛。自言:讀書駁雜而不求甚解。手不釋卷逾四十年,無書不歡,床頭常堆書盈尺。閒暇時,喜寫古體詩與散文。隨意入題,不拘一格。散文多寫身邊事,過往事,心中事,如水流低地,無恒態,無方向,隨意流淌,拉拉雜雜,如老僧誦經,閒人自語。間或有可歎可讀之趣事。愛養花,幾成累。喜結交文人韻士。生計唯賴打工,寫作則依三上。年過半百,所惜者:書千冊,白髮兩鬢,一肚子思想而已。双城文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y/1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