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01李敏求,何许人也?他又与女性的绒毛膜癌的治疗以及其他多种癌症的治疗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今天,我们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执着的李敏求与绒癌治疗的故事。李敏求(~),少时名伯瑜,祖籍德庆县德城镇,美籍华人。父亲是小学教员,母亲是瑞典人,基督教传教士。“敏求”,这个名字寄予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在父母教育下,李敏求从小勤奋好学,性情平和。童年时代他在故乡读书,13岁起,先后随母亲到南京怀远中学和沈阳文会书院读书,后考入盛京医科大学(现已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成绩优良,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获奖学金赴美国深造,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免疫学,获博士学位。世纪50年代中期,李敏求进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年8月的一个晚上,他接诊了一位患有绒毛膜癌的女士,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肿瘤已经发展到晚期,她流了很多血,三个小时后,李敏求眼睁睁看着她死去却毫无办法,这让他痛心不已。怎样才能让转移性绒毛膜癌稳定下来呢?李敏求忽然想到了法伯的叶酸拮抗物。凭着敏锐的直觉,医院中孩子们骨髓中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与眼前这位女士快速分裂的胎盘细胞联系到一起。可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用叶酸拮抗物来治疗这种病,既然这种药能阻止白血病细胞的快速生长,尽管是暂时的,那它能否暂时缓解一下绒毛膜癌的爆发?仅仅几周之后,又一位叫埃塞尔·朗格利亚(EthelLongoria)的年轻女子也得了同样可怕的病。她的肿瘤已经转移,像葡萄一样在肺里聚集,导致肺内流血,血流如注,几乎无法控制。一位血液学家回忆:“她血流得太快了,我们认为必须把她流出的血输回她自己的身体里去。因此,医生们手忙脚乱地用管子收集她流出的血,然后再把这些血输回去,就像内部循环的抽水机一样。”当然,这一解决办法带着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典型特征。把一个人肿瘤中流出的血输回给她自己的办法,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令人生厌的。但在国家癌症研究所,这种方法,或者任何方法,都可以是标准做法。“他们稳定了她的病情,然后开始用叶酸拮抗物。第一次给药结束,医生们下班后离开,并没有期待第二天早上还能再看见她。在国家癌症研究所,你不能期待什么。你只能等待、观察,然后在惊喜到来的时候接受它。”03然而朗格利亚活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她还活着!呼吸缓慢却很深沉。流血的现象减轻到能再尝试施用一些药剂了。在第四轮化疗结束之际,李敏求和赫兹只是希望肿瘤的大小能有些微的改变。但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肿瘤不见了,X射线胸透的结果变好了,病人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弗雷瑞克写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癌细胞分泌的激素浓度都下降为零。肿瘤真的消失了!没有人预期到这么好的结果。他们认为X射线胸透结果可能弄错了,决定重新检查。但结果是无误的:一个转移性的、固态的恶性肿瘤在化疗中消失了。李敏求和赫兹欢欣鼓舞地跑去发表了这一发现。04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中有一个小问题,小到很容易被忽视,但却始终存在。绒毛膜癌细胞分泌一种标记物——一种叫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激素,这种蛋白质能在血液中被极其精准地测量出来。在李敏求试验之初,他决定要用这种激素水平来跟踪癌症是否对氨甲喋呤有反应。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hcg)将成为癌症的代表,成为癌症在血液中的指纹。麻烦来了,在预定的化疗末期,hcg水平已经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量值,但令人烦恼的是它始终没有变成完全的正常状态。李敏求每周都在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地测量,但是结果依然如此——微不足道,但永不消失!05渐渐地,李敏求开始痴迷于这些数值。他推断,血液中的激素是癌症的指纹,如果它仍然存在,那么癌症也同样存在,即使可见的肿瘤消失了,癌症仍然在体内某处隐藏着,他的病人并未完全治愈。最终,他看起来几乎是在治疗数字,而不是在治疗病人;他不顾更多轮化疗产生的更强毒性,固执地持续给药,一剂又一剂,直至hcg水平降至零。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制度委员会听闻李敏求的做法后怒不可遏。这些女患者本来已经被看作“痊愈”了。她们的肿瘤已经看不见了,增加化疗相当于用不可预测剂量的剧毒来伤害她们。李敏求早就被认为是叛逆者,这一次,他们认为李敏求做得太过分了。7月中旬,委员会召见他,并将他当场开除!他的同事弗雷瑞克说:“李敏求被指控在人体上做实验。但是可想而知,我们所有人都在实验。汤姆(弗雷)和朱布罗德,以及其他人,我们都是实验者。不做实验就是循规蹈矩,就等于什么都没做。李敏求不想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因此,他是奉行自己的信念去做事而被开除的。”被免职的李敏求十分沮丧。几个月后,他进入了斯隆-医院的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再也没有回过国家癌症中心。06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当初接受李敏求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此后10年间,经李敏求治愈出院的患者达多人。直至今日,这种方法被常规的用于治疗这种子宫绒毛癌的程序中。现今,这种当时可怕的疾病有了几乎百分之百的治愈率。年12月,李敏求荣获享有国际声誉的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一座金质有翼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雕像,象征着战胜疾病与死亡。他是第一位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华裔医学家,并且是和NCI(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当初开除他的人同时得到拉斯克奖的。07李敏求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催生了第一例成人恶性肿瘤被化学疗法治愈的案例。他一生以治癌为己任,除长期致力于研究治疗孕妇绒毛膜癌之外,还致力于肝癌、皮肤癌、乳腺癌、骨癌及白血病等癌症治疗。首创三种药物合并治愈男性睾丸癌,这种治癌方法被医学界称为“李氏三种疗法”。在研究癌症过程中,他很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亲自主持了癌肿登记工作,将本地区、甚至其他国家能够搜集到的癌症病人的病历和进行放射治疗的全过程,系统的存储起来,为世界治癌工作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年初,正当他筹备回大陆探亲的时候,因心脏病并脑血栓逝世,拟著《癌症的化学治疗》憾未成书。李敏求虽然身在美洲,却始终心怀祖国。他热爱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家里挂满了中国字画,桌上摆设着中国雕塑,起居室那幅国画《归雁》——一群正从远方归来的飞雁徐徐降落故乡,永远表达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一起在看医药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y/1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