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家生活并不宽裕,却还总想着帮助比她更艰难的亲戚和乡邻。记得有一年收获花生的时节,二姨打发人给我们家捎信,说他们村收获花生之后的地里,社员们收拾不干净,会拉下一些花生粒,尤其是那些籽粒小的,村民们看不上眼的,就不要了,让我们去捡拾一些。我们村山地多,土质差,除了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地瓜之外,很少种植别的作物,花生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稀罕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正值学校放秋假,母亲就让我和妹妹去捡拾花生。我们步行十来里路到了二姨家,在那些天里就吃住在二姨家。早上天不亮她叫我们起床,和表弟表妹一起挎上篮子带上袋子到收获花生的地边等着。此时地边已经围了好多人。
等到社员们收获完一块大地的花生,将地里的花生全部装车运走之后,一大帮老人和孩子就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冲进去。在土层表面就会发现一些收割时掉下的零零星星大大小小的花生,用手扒拉开土层,还会找到更多。若仔细翻找,地边割下的花生秧上也总会遗留些未摘干净的花生。跑在前边的人们自然捡拾的多一些,但他们为了总抢在前边就走得匆忙捡拾不干净。人们在松软的土地上来回转悠,反复捡拾。每发现一粒,赶紧蹲下身子用手捏住放到挎着的竹篮子里,等篮子装不下了就装到一个编织袋子。
傍晚,我们把捡拾的花生带回二姨家。她把大的小的分拣出来,把花生上面粘连的泥土搓干净,把上面的根须和梗掐掉。大个的那些专门放到一个大的编织袋里,至于小的,二姨就用水冲洗干净用铁锅煮熟了让我们当零食吃。
几天过后,收获花生的日子结束了。我们要回去时,二姨用编织袋给我们装上了一大袋籽粒饱满的大花生。我们知道,我们在那几天里根本没捡拾到那么多,更没捡拾那么多大籽粒的,显然,二姨偷偷给我们装上了很多自己家的花生。我们实在过意不去,就推辞着,二姨由于整年累月风刮日晒显得微黑清瘦的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她根本不容我们多说什么,硬是坚持给我们带上花生,还找人一直把我们送回了家。
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二姨不怕脏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可总算凸显出了应有的成果。二姨和姨夫头脑灵活,思想开放,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大面积种菜,起早贪黑在菜园里操持,收获之后,用小车子推到附近的村庄摆摊叫卖。早年家里人口多,条件差,二姨没念过几天书。但为了卖菜,四十多岁的二姨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学会了记账算账。农闲时她还推着车子卖粉条。老天不负勤快人,二姨家靠着种菜卖菜很快富裕起来。
二姨逢人总是一张笑面孔,对谁也是一副热心肠。富裕起来的二姨没有忘记她的姊妹兄弟和亲戚朋友,不管谁家有难处:盖房子,娶媳妇,定亲结婚,生病住院,谁家需要钱,只要张口,二姨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从没有让他们失望过。有时甚至不等别人开口,她会主动把钱送到家里去解人之难。
二姨和我妈感情深厚,小时候两个人形影不离,长大后做人妇为人母之后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少了,可一旦见了面总是手拉手热乎个没完没了。不管家里多么忙,只要有空,她总会跑十来里路到我家看望我妈。那些年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二姨总会时时处处替我们着想,帮过我们很多大忙。
我在师范读书时,周末假期回家常常坐公交车到二姨家附近的车站下车,先到二姨家里和二姨说上一会儿话。二姨总是亲亲热热地嘘寒问暖,准备饭食,然后再给我找一辆自行车让我骑着回家。
二姨和姨夫育有两儿一女,他们都秉承了父母吃苦耐劳、友善待人的美德,成家立业之后也都很快富裕起来。其中大儿子继续干着父母的老本行,不过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本地种菜卖菜,而是半夜动身到百十公里外的寿光等地去运来蔬菜批发销售,做起了更大的事业,实现着更大的梦想。
家里条件好了,孩子们都安居乐业了,二姨和姨夫到了该坐享清福的时候。没想到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姨夫却不幸因脑血栓瘫倒了,姨夫干过多年生产队长,性格刚正,事事争先,处处要强。一下子成了废人,思来想去怎么也接受不了现实。二姨乐观开朗,她精心照顾姨夫,毫无怨言。儿女们也都跑前跑后,帮着细心照顾。姨夫深受感动,几年下来心态渐渐平和起来。
二姨把两个儿媳当自己的闺女对待,婆媳关系特别融洽,在一起生活的数十年间,她们从未拌过嘴,没有红过脸,庄里乡亲都交口称赞,羡慕不已。
前几年,姨夫走了,二姨本来可以松口气,好好歇歇了。三个儿女日子过得都很平顺,孙子外甥们也都十分出息,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兵。按理说,二姨可以过过舒心清闲的日子,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幸福生活了。谁想……
那年的11月14日是二姨的生日。她知道三个孩子都十分孝顺,早就商量着要热热闹闹给她过生日。她直言快语道,你们给我过生日可以,但不能花你们的钱,我自己手头还有不少钱。你们的钱都好好攒着,供孩子上学,帮孩子立业成家。没想到,谁也没想到,二姨在75岁生日的那一天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二姨的葬礼上,受过她接济帮助的数百亲人乡邻都冒着严寒赶来送她最后一程。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十几岁的孩童,无不哀叹连连,痛哭失声。
(二姨全家福)“好人啊,忙碌了一辈子,没过一天清闲的日子啊!没想到生日竟成了祭日啊……”
儿女们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感天动地。
“妈,您怎么撇下我们说走就走了啊!……”
“妈,您为我们操劳了一生,我们还没有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啊!……”
“妈,您一路走好,下辈子我们还做您的儿女啊!……”
(作者:商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