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个月来头昏逐渐加重,医院査血
粘度:高粘(++++)
血脂:总胆固醇8.7mmol/L
微循环:重度障碍。
患者头昏而重,四肢乏力,口干,舌红苔薄,根微腻,脉细涩,证属气阴不足,瘀浊内阻之候,治予补益气阴,化瘀泄浊。
用予水蛭0.5~5克,生黄芪、丹参、生山楂、稀莶草各30克,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川石斛、全瓜蒌。
服10剂药后,患者觉全身舒适,头昏重渐释,惟尚有口干,去全瓜蒌,加生地,又服10剂。药后自觉头清目爽,诸象消失,腹围较前减小。
续服30剂后,停药半月,复查血粘度:正常,血5脂:总胆固醇3.6mmol/L,微循环:基本正常,腹围减少4.5公分,嘱患者隔日服一剂,巩固治疗。
按:国医大师朱良春指出:“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但总以肝肾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主要关键,临床证实气虚夹痰瘀亦是高血压之主要病机之一。”故朱师自拟“双降汤”,方由水蛭0.5~5克,生黄芪、丹参、生山楂、稀莶草各30克,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泽泻18克,甘草6克组成,
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兼夹之症,此型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盖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瘀互为因果。
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脂浊溶于营血遂成高血黏,故变生诸症。
当代临床家邓铁涛老师曾谓“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高血压病多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发展,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血脉瘀滞。因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畅行无阻,血压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一则瘀血内生,二因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枢机失转,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张锡纯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故痰浊内生。临床所见气虚夹痰瘀即是高血压病常并发心、脑、肾、眼底病变的诱因。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均和气虚兼夹痰瘀密切联系。
气虚兼夹痰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亦被现代医学之病理学研究所证实。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角度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浓、粘、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临床所见高血压病多发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这又和中医学的年老久病,多虚、多痰、多瘀的规律相吻合。因此朱师从气虚夹痰瘀着眼,创“双降汤”治疗高血压、高血黏、高血脂经得起中西医理、法、方、药之推究。
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生山楂、泽泻、稀莶草降脂泄浊之外,还有去瘀降压之效,重用黄芪补气降压,取其双向调节之妙,补气则血行畅达,补气则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更要提及的是黄芪降压和升陷之理,此乃“双向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机?邓铁涛老师曾介绍经验说:“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在大剂量用药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邓老治低血压,在补中益气汤中仅用生黄芪15克,治气虚夹痰瘀型高血压,黄芪用30克以上。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变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服后既可降压降黏,降脂通脉,防止心脑血栓梗阻,又能减肥轻身。
方歌
气虚痰瘀证候见
双降汤拟屡效验
补阳还五丹楂签
水蛭甘草与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