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梗塞(又叫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后,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超重、高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脑梗塞的预防要注意控制血压,特别注意降血压不能过快过低。
2、脑血栓(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时,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就是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当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时,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3、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大多数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脑出血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是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控制血压是避免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有效措施。
脑血栓与脑栓塞有什么区别?
脑血栓和脑栓塞,虽然都属缺血中风,但是脑血栓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的血栓移动到脑血管从而堵塞脑血管,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偏瘫、失语等症状也是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则突然发生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
脑血栓与脑出血有什么区别?
脑血栓(缺血性中风)与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常保持清晰。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儿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