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饮水的五个良辰吉时

步入60岁之后的老年人,体内水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30%~40%,会出现慢性脱水现象。而人体细胞水分减少,会引起营养障碍,皮肤变得干燥,皱纹增多;体内水分不足则会影响消化液的产生,使老人感觉头晕、精神萎靡,消化功能障碍,产生慢性便秘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老年人的饥渴感觉中枢往往变得十分迟钝,总是不觉得渴。有的老人还会说“我整天不喝水也不觉得渴”。而一般人又认为,喝水是为了解渴,口不渴就可以不喝水。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不渴不等于身体不需要水,如果老年人长时间不喝水,就会使体内血液循环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导致脑、心血管形成血栓、心肌梗死。脑血栓多发生在清晨,就是因为老年人一觉醒来,体内水分在一夜之间失去太多的缘故。体内水分含量减少,还会影响肾脏排泄功能对废物的清除。因此,老年人为了健康,要养成每天口不渴也要喝点水的习惯。为保证人体内水分的平衡,老年人必须以液体饮料和白开水补上毫升的水分,才能基本上达到平衡。当然,老年人过多、过量饮水也不好,长期过量饮水,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甚至引起水中毒。因此,老年人饮水宜少量多次,饮水还必须主动,不要感到非常口渴时再饮水。  

老年人饮水的五个“良辰吉时”是什么时候呢?

1.睡前

研究表明,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从而可促进体内血栓形成。而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间睡前饮杯水,则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

2.半夜

老年人由于肾脏收缩功能减退,夜间尿多,很容易导致体内缺水,易使血液黏稠,心脑血流阻力加大,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变。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因血管内膜发生变化,血液黏滞性偏高,易形成缺血性脑中风,夜间缺水更加大了这种危险。因而,老人半夜饮水很重要。

3.起床后

老年人在夜间睡眠时,因排尿、出汗、呼吸,使体内相对缺水,导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机体代谢物积存。所以,早晨起床以后,应当先空腹喝一杯白开水或茶水,既可及时补充水分,又可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不但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对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大有好处;有预防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患发生的作用。

4.跑步前

饮水后跑跑步,水分可使胃肠道保持清洁,还有助于肝脏的解毒以及肾、内分泌功能的改善,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咽喉炎、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病。

5.用餐前后

有的老年人认为,饭前饭后饮水会冲淡唾液、胃液,削弱它们的消化作用。其实,用餐前后喝点水不仅不会削弱消化,反而会帮助消化,只是喝水一定要少、速度一定要慢,并切忌喝冰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yf/18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