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在养老院里重返慢生活

养老院作为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地方,为长者提供了“老年的归宿”。有老人说“养老院是我家”,他们在这里过着慢节奏但有力量的生活。住进养老院一个多月,我们似乎重返童年时代的慢生活,抛却杂念,体验活着本身的力量与生机。

“养老院是我家”

在院里的春节联欢会上,一位老人朗诵着“养老院是我家”。当时我并没有多大的感触,以为这和我们调侃“学校是我家”一样,是一句场面话,说给领导听的。后面我才意识到她说的“家”,可能真的是家。我们在养老院遇到了由于各种原因入住的老人,有的老人是真的把家搬到了这里,从大大小小的家具到一张照片、一书架的书和满冰箱的食物,无一不体现着一个家的痕迹。这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一个人怎么可以把没有亲人陪伴的养老院当作家呢?可能因为我还没有搬家的经历,也依然生活在父母为我撑起的家里,我无法理解这其中究竟需要什么力量,只幼稚地感到可怜与钦佩。在养老院安家的陶玫娟说:“童年的家是幸福的,青年的家是淡漠的,中年的家就是一个有负担、有压力的家,我挑担子,上有老下有小,带着六七口人,我是家里的主心骨。到老年的家就单纯了,是一个大家……老年的家也是无奈的,过去的家已经不可能停留了,要适应一个新环境,进入一个新群体,人际关系都不断改变,要跟各种各样的人相处,不像跟自己家里人那样很随便。”

陶玫娟房间窗台上的植物。

长者之家里的慢生活

慢,是我对老人们生活的第一感受。春节联欢会上,不少节目由老人出演,有时主持人报幕结束,却迟迟不见有人上台表演,他们动作如此缓慢,以至于我疑心是发生了演出事故。回想我在社团的办活动经历,一切流程都强调提前做好准备,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转场。那时刚接触老人的我根本没有多少这种“慢”的概念。和老人打交道没几天,我们基本摸清了他们的生活规律。早餐后,老人围成一圈打球、做拍手操。10:20,他们陆陆续续到达饭堂准备吃饭,午休后便去参加社工举办的活动。16:20,老人准备吃晚饭,吃罢晚饭后稍稍梳洗,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一位老人在养老院的大厅睡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参与的一次拍手、唱歌活动。我主动给老人们唱歌,希望通过互动混个脸熟。在场大多是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院里其实大部分是这样的老人),他们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手上攥着毛巾或纸巾,时不时慢慢抬起双手,擦擦嘴边的口水。我唱歌时,没有多少老人家抬头;我和他们互动,有的会缓缓移动目光,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我。对于部分老人而言,他们在这里可能只是为了“度过”一天。在这里跟着他们一起慢下来的我们,似乎也提前进入了“养老状态”。成长于快时代的我刚进入这种慢节奏时感受到的是惬意,但没几天就焦躁了起来。每天的时间被三顿饭切割,我丧失了干活的冲劲,只是无意识地跟着时间往前走。这种状态令我害怕,时刻担心自己落后于人。在快时代里慢下来对我来说是如此的艰难,那种抓鱼摸虾、捕蝶采花的悠悠童年时光早已离我而去。

打饭时顺便晒晒太阳。

慢而坚韧地活着

在养老院里,我们一般在十二点前入睡,这对于自大学后习惯熬夜的我来说还算早。早上七点多起来,再慢悠悠地去吃早饭时,我久违地看到了朝霞和土地里菜叶上、小草上的露珠。有一天我们下定决心四点起床,跟上老人们的节奏,看看他们早起后都干什么。我们见到正打太极的孙立荣,他的招式绵柔而有力,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停下后,他指着路边经过的另一位爷爷说:“这人给我很大的启发,他确诊脑血栓,天天健身,毅力非常强,他能锻炼为什么我不起来锻炼呢?”我们总以为,衰老会让老年人放弃很多事情。事实上,他们虽然放慢了生活的节奏,但依然坚韧地活着。在这样一个处处受限的空间和年纪里,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做家乡腌菜改善伙食,比如为迎新年做好头发,比如太阳出来了就晒晒被子……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在《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中写到:“当我上床休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欢乐愉快地说:‘我曾经活过,我现在已经完成了命运很久以前分配给我的任务。’如果上帝让我多活一天,我应该高兴地接受。”曾经有位长者反问我:“你想象过你老了的样子吗?”我当下只能呆滞地摇摇头。我想,如果我老了,也能焕发出这样的生命力,继续热爱生活,大概也能过好老年生活了。

护理员陪着老人锻炼。

(以上均为化名)

文字

陈婉雯许敏静林嘉敏

排版

许敏静

指导老师

尹连根曾温娜

#往期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xueshuana.com/nxqqz/17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